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望洋兴叹"看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用“望洋兴叹”而产生的“望书兴叹”等说法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它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言中的这种“习非成是”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不规则化;二是文字的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误解;三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固有的因形示义的特点。“习非成是”现象应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夸大与提倡它。  相似文献   

2.
借用“望洋兴叹”而产生的“望书兴叹”等说法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它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言中的这种“习非成是”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不规则化:二是文字的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误解;三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固有的因形示义的特点。四是由于语言的“不完全分析”导致错误类推造成。“习非成是”现象应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夸大与提侣它。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除了词义的引申,词的误解误用同样会产生新义。词的误解误用现象在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时期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终风""谷风"和"耿耿"等几个词都存在误解误用的情况,并且这些词的误解误用义与古书的错误训释有关。具有误解误用义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成语等熟语。但目前对词语误解误用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4.
从近代汉语开始,“串”产生了“表演;扮演;演奏;装扮”诸义.由于人们对“串”义的误解,从而对“串”组成的一些合成词意义产生了误解误用.文章考察了“串戏”、“客串”、“反串”、“串演”、“会串”、“彩串”和“串座”等词义的误解误用现象,并从心理和语用角度对词义误解误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成语在音、形、义方面都存在误解误用现象,其中语义误用现象最为突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不明典故是成语语义误用的三个方面。文章以三个容易误用的成语为例,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成语的语义误用现象进行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成语的误解误用现象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6.
教与学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一组关系,误解是教与学关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误解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误解产生的原因包括"儿童视角"的误用、"知识权威"的影响、"学科结构"的模糊、"先有概念"的制约和"重要他人"的缺失五个方面。误解的转化基于原有"误"的基础和现在"悟"的过程,误解转化的关键在教师、主体是学生、基础是情感、材料是经验、机制是心理。  相似文献   

7.
"三姑六婆"本指古代妇女所从事的九种职业: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但现代汉语中已经长期误用为指一般的成年女性,她们可能有亲戚关系,也往往带有一般市井女性的特点。本文分析了"三姑六婆"误用义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这种误用义的产生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词语内部成素意义的变化、词语同模格式的吸引感染等多方面的原因都有关。对这种长期习非成是的误用词语,因势利导、逐步接受其误用义应该是更合适有效的规范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于语义干扰、语音干扰、重新分析、语境误推等原因产生的对词语的误解误用,会促发词义的演变。有些错误的意义会固定下来,被一个语言团体接受。误解误用义亦为正常的语义演变结果,在教学中应持着"习性原则为主,理性原则为辅"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能够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称呼语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探索称呼语与特定的社会或文化之间的相似或理据关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象似现象,从而丰富了称呼语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宏  孙雪强 《现代语文》2013,(4):112-113,2
新交规"闯黄灯罚6分"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看,政府部门可以代表社会集体改变黄灯指示的内容;从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理据性看,"闯黄灯罚6分"与"闯红灯罚6分"是重叠抵触的,不科学、不合理,破坏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理据性,也破坏了法律结构的和谐性。为了交通安全,对违反交规的行为加重处罚是应该的,关键是要罚得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言不尽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其产生原因很多.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其自身的特点是不容忽视的.语言符号本身具有线条性、概括性、离散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促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某种表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境,这也是"言不尽意"产生的真正的语言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学习外语的学生多数是通过母语对外语进行理解。因此,容易形成中国式外语,这种现象就是"母语迁移"。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极高并且学习者经常出错的指示代词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了调查,找出学习者的误用实例,进行分析,阐明误用的原因。从中找出隐藏在日语和汉语类似性后的相异性,化解日中指示代词完全相同的误解,使学生在不具备语言环境的条件下通过识别母语迁移现象来减少误用。  相似文献   

13.
这两个词,从表象看,似乎属于同一类,都足因果关联词,细推敲,截然有别:前者是虚词,后者是实词。语言实践中,二者部有误用或误解的例子,前者误用于高考试题中,后者误解于《语文》教材里。先看“因而”的误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语音变化、词义分化、音译外来词等原因,汉语中产生大量的同音词,使得词义分化等产生的同音词之间的用法和意义出现相近或交叉现象,这种现象会引起同音词的混用、误用。为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可以从语言实际出发,通过定量分析对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记号的误用问题进行考察,从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类型、原因出发,探索双音节形异义近同音词误用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国家的人在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总会遇到其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习语。习语措辞简练,琅琅上口,寓意深刻,包罗万象。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甫于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不同,误用误解英语习语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时有发生。要克服这一障碍,我们首先必须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英语习语语用失误现象进行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影响着语言的结构.日语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特别是敬语的使用.敬语的滥用、误解误用的现象很普遍.  相似文献   

17.
反讽误解这一写作手法被广大的文学作家所应用,反讽误解是误解现象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意思就是说对他人的反讽式的话语的误解,在奥斯汀的小说中,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反讽误解的应用,理解这一写作手法对于理解整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误用展开讨论,从语用学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一写作手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国家的人在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总会遇到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习语。习语措辞简练,琅琅上口,寓意深刻,包罗万象。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不同,误用误解英语习语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时有发生。要克服这一障碍,我们首先必须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英语习语语用失误现象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才能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鞠躬"是动宾离合词,"鞠":弯曲,动词;"躬":身体,名词。学界认为它们是非动宾式用如动宾式的动名组合,实际上动宾关系并不成立,有人指出其离合现象是一种语言的误用。本文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考察了"鞠躬"及"躬"的使用情况,结合训诂学、语义学、词汇学,以期为"鞠躬"是动宾离合词提供一些佐证。  相似文献   

20.
把语言看作一种自然语言符号,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语言层面寻找语言符合任意性的正反例,探讨了语言任意性特征的表现。得出结论: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受人类约定的介入、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