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要把握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探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路径。高校要以载体建设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成才成长,提出青年一代要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本文首先阐释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基本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探索了其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就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阐述。此次讲话阐释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内在本质、时代精神和价值导向,澄清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分歧,点明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操作路径为:培养学生勤学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修德的道德践履,培养学生明辨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笃实的实干精神。  相似文献   

4.
今年"五四"讲话提倡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高校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而且集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于一身的高校班主任,尤其民族高校的班主任,应认真思考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切入,基于笔者五年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认为民族高校班主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身教言传,用心育人。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四个方面去做,去落实。只有将这四个方面的任务落到实处,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打好基础,才能营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所以,我们教师应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寓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通过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让少年儿童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成效的基本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学生思想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现状让人担忧,但是只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不断地开拓进取,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89):150-15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的明确要求。为坚持宣传倡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与营造育人环境相结合,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细、做小、做实,汽车学院结合一贯倡导的双休日成长工程,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纳入双休日成长工程,坚持不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笃实求真,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标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也是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撑。大学生应在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总书记这一讲话,不仅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高中学生也同样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其中"知"是出发点,"行"是落脚点,价值认同把这二者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11.
"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相近之处,但又略有差异,各自都有一些用法体现出自身历时演变的特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难把握的词。我们通过对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实际语料的考察,对比分析现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该三词的处理方式,探讨其得失,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对类似相近或易混淆词语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实质是指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民增收的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努力,“三农”问题是决定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徐蓉蓉 《天津教育》2021,(8):138-139
“微课”是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新组成部分,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教学用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主要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无“微”不“质”的新型教学主题下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多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对当今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来说,赋予了我们有别于西方人的特殊含义、独特的时代要求和历史的使命。二十世纪后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到底是欧洲化的音乐教育,还是民族化的欧洲音乐教育?文章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欧洲化、民族化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文以中西文化差异性来否定法治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观点,提出:在法治不足,人治有余而又迫切需要法治之时,我们应该呼唤法治而不是排挤它,更不应借口文化差异,国情不同而否定它,在法治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难免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现象,但它如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总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比较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法治,兼容法治。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