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解构主义的原则,作者写出笔者并为读者阅读的过程,我们便可以描述为语境化、消解语境化和重构语境化的过程,意义便在此过程中产生。而置于读者或批评家面前的文本,由于被置于语境的真空中,则成为意义无限开放和多样的"一般文本"。但是,解构主义者并不希望自己的著作被"一般文本化",作任意的解读。解构主义在语境问题上的矛盾与悖论,是"洞见"必然伴随"盲点"这一哲理的又一明证。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认为文学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引的"火",导的"路",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语辞世界"。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文本细微处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就成为回归"语辞世界"的关键。在此,笔者尝试以文本中数字的深刻内涵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以发现文本动态的细微点所蕴含的深刻语境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并非梁国祥先生所认为的互文句式,《阿房宫赋》的主旨也没必要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持有语境解读的意识,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语境解读手法来理解文本,不要做脱离语境的解读,以免"游离文本",与文本本义背道相驰。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典籍属于高语境文本,译者在进行英译时应坚持"本原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按照"求真"的英译标准,充分考虑典籍本身的同源性、继承性、阐释性、互融性等特点。译者在对中国哲学典籍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典籍的文本语境、著者背景语境、语言风格语境和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5.
在文本理解理论中,出场学注重文本出场的历史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强调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依赖于对"原初语境"与当代重新出场的新语境的考察,这是文本意义出场的条件,也是构成文本意义的历史结构。同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依赖于对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的考察。出场学坚持"一体两翼"的原则,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不断变迁的出场路径中把握不断重新出场的文本意义的新形态,成为与时俱进的理解范式。因而,与割裂历史语境与思想出场之间必然联系的解释学范式相比,出场学成为文本理解理论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与解释力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为解决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大而化之"的现状提供了改革的思路。小说文本细读,是指读者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准确分析的基础上,透彻的把握文本意义。基于该理念,文本细读呼唤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视野,进而建构课堂模式入,打造小说文本细读高效课堂。一、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设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或"问题",也是需要重点设计  相似文献   

8.
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脱离了语境要想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是不可能的,因为脱离了语境,意义本身存在着多义性和歧义性。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必须通过语境才能抓住原文的意义。本文通过把语境分成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探讨了翻译中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教学有三种价值取向——认知取向、审美取向、技能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学生"开口说话",积极主动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声讲出自己的需求,这对于"教"与"学"都有着重要意义。一、何为话语权"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所谓"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利。它  相似文献   

10.
阅读体验不深入与脱离语境、游离语境、不能顺利还原语境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中,还原语境实质就是抓言语与语境联系,揭示出话题与述题、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预设与蕴涵之间内在联系,"破译"其中的语境信息,并加以沉潜体验,读出"言外之意",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1.
上下文的言辞语境是文本的内部语境,这个内部语境中还有基本的内容要素,如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和特征、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等。本文所说的"叙事要素",就是指这记叙的六要素。小说中虚拟这些叙事要素,构成了文本内部语境的基本的内容要素,它们必然是作者创作思维的主要对象和材料。  相似文献   

12.
语境是读者理解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语境下,语言文字才有其功能意义,也只有立足语境下的阅读理解,才有可能将文本意义和理解意义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语境策略有多种,如联系上下文语境、阅读情景语境、补充背景语境、识别文体语境和拓展文化语境等。掌握了一定的语境策略,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更准确。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读者理解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语境下,语言文字才有其功能意义,也只有立足语境下的阅读理解,才有可能将文本意义和理解意义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语境策略有多种,如联系上下文语境、阅读情景语境、补充背景语境、识别文体语境和拓展文化语境等。掌握了一定的语境策略,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其中,"信"是翻译的前提,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达到"信"这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有"文本意识",忠实于文本中的语法、语境和文化传统。一、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是准确翻译的前提。文言文翻译如果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流畅,而忽视文本文字的古  相似文献   

15.
决定文本内容的选择、文本言语的形式以及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的是语境。语境主要包括文体语境、文本语境、社会语境和作者语境。而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从语境出发感受语言、体验表达和习得语言,导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效果不佳。语文教学要站在语境的宏观高度认识语境、潜入语境、习得表达。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进语境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本我"的基础上因读者而异。文本的意义有"语码意义""语用意义"和"阐发意义"三个层次,文学阅读也有相应的三层境界。文学文本的传播目标不够精确,其语境也更为开放,这为设计文本召唤机制、激发定向阅读提供了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生命的呼吸,是灵魂安身立命的道途。在精神冒险的旅途中,我们空洞贫乏的心灵得以运动并获得充分的更新。阅读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既要理解文本的"意义潜能"虚拟意指",充实"意义空白"意义未定性",也要与文本对话使其"现实化",在视界的融合中,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要有效提高高考文学类文本选考阅读答题效率,必须增强文本意识,通过联想想象,填补文本"空白点",深入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意蕴。答题时必须回归文本,紧扣文本主题、情节和语境,才能维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是还原文本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艺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境生处细细寻""语言亮点细细读""情理悖处细细品""语意空白细细钻"等文本细读策略,目的是使阅读成为学生快乐的心灵之旅,让学生读出"味道",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