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历代"昭君村""昭君墓"的诗歌,是构成昭君出塞和亲文化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以特殊的视角写就的诗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韵味。分析探讨诗歌中的意向、审美、主题,是我们更好地了解昭君出塞和亲的时代风貌与文化道德的一面镜子;亦是我们深入挖掘昭君精神本质风采,感受昭君多元形象的特殊基石。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作品是时代生活尤其是时代政治生活的风向标。元初昭君文学创作以抒写"昭君怨"为中心内容,中后期则一反"昭君怨"格调而大唱"和亲赞"的新声。这与元初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歧视政策而中后期统治者大力施行开明政策从而使民族隔阂逐渐消减多民族逐渐走向融合的政治生态息息相关。由"昭君怨"到"和亲赞"创作主题格调的流变,反映了元代昭君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曲折地反映了有元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扬州的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可谓人文荟萃,名流众多。这些留在扬州历史上的光辉的名字,成为扬州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资源。为此后千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领先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大儒董仲舒,曾被汉武帝派到扬州,担任江都国相,推动了江淮学术的发展。江都公主刘细君,在公元前105年就远嫁乌孙国和亲,比名闻天下的昭君出塞早了整整72年,可谓中华第一位"和亲公主"。  相似文献   

4.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6.
试考察昭君故事之五大系统,六朝、唐代诗昭君和亲之主题之叙事情节,多近小说家言,不合史实。宋代变异生新,咏写昭君和亲故事其意在反思与批判,多涉及尊王攘夷之论。清代诗人题咏昭君和亲故事,诠释解读颇有新创可观者:或说画图之妍媸、或论红颜之祸福、或议和亲之是非、或评远嫁之哀乐,较近知性理性之判读。至于开发昭君故事之"遗妍",或点染汉宫之秋恨、或描述出塞之悲喜、或传写琵琶之哀怨、或称扬青冢之流芳,则多设身处地,拟言代言,接近感性抒情之挥洒。笔者选择"和亲之是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昭君和亲,千古传颂。和亲史实,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昭君和亲的故事中,天时地利而人和,其中有三个伟大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相似文献   

10.
昭君和亲后,前470多年里关于昭君的作品共10件。其中前120多年里产生的3件作品构成了符合史实的"福德昭君"~([1]);后300多年的7件作品有5件构成了背离史实的"悲怨昭君"形象~([2]),另外两部史籍继续证实"福德昭君"。隋唐统一后,昭君文学作品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福德昭君"作品就多;反之,"悲怨昭君"作品就多。今天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福德昭君"文学作品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请亲汉朝,汉元帝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精心打造胡汉和亲。昭君出塞,生儿育女,在西汉历史上正式形成了汉匈血脉相连的民族关系。从研究和亲文化这个角度评论汉元帝,认为汉元帝有独到的治国韬略,促进匈奴统一,实现胡汉和亲,获得边境安宁,这是汉元帝在西汉治国史上有所建树的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12.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建国几十年来已有不少论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对昭君出塞的动机问题,仍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并由此涉及到昭君的伦常观,本文将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昭君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拥有由核心元素、意象元素、衍生元素构成的独特的文化元素群:其核心文化元素是出塞和亲;鸿雁、琵琶、青冢、骏马等意象是其特有的象征性文化元素,而其大量的衍生元素如坟墓、诗词、绘画等,则散见于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各类文化形态中。昭君文化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是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江文化相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王昭君     
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佳话,广为流传。从历史资料看,昭君的故里有兴山、秭归、归州、荆门、南郡、蜀郡等许多说法,经我们考证,这大多是历代地理沿革变化所造成的。昭君的性格养成,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第三自然段"昭君出塞——提篮春光看妈妈"——作者从审题与运用现成材料的结合上彰显了应变能力。此文可变格用于以"民族团结"为主旨的材料作文:行文时,将"妈妈"视为"中华民族",将"春光"视为"出塞和亲"。将有关"爱国"意思的句子,修改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政策和策略,它所体现的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的思想和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仍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从和亲的起源、目的及史学家的评价三个方面进一步解读和亲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8.
昭君之美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美的典范,她的美体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指外貌和行为举止的美,内在美是崇高美和优美的谐和。昭君的崇高美凝聚了她冲破世俗的勇气、直面艰辛困苦的精神和为家邦安宁的担当,胡汉和亲这一历史事件是其崇高美的升华。优美表现在昭君勤劳、朴实、善良、聪慧、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也体现在她和呼韩邪单于之间的爱情、婚姻生活心心相印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帝王以诗写昭君者,寥寥无几。清代康熙、乾隆两位大帝共有6首咏昭君诗,二人在诗中都表达了对王昭君的关切和同情,斥责了和亲之策,都谈到治国方策的高下优劣。区别在于:康诗侧重治国理政方略,乾诗更关注昭君的悲苦处境。  相似文献   

20.
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女士因与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并在昭君身上看到"和"文化的精神之光而激励自己在演昭君、画昭君、写昭君,弘扬昭君精神,致力于传播昭君文化事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