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古贤集》是敦煌遗书中一部重要的民间文学作品,也是唐五代民间流行的有关历史知识的蒙书之一。现存敦煌写卷中有九个抄本。学者们之所以将《古贤集》的性质确定为"蒙书",关键就在于其教化作用、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忠孝节义"、"勤学好问"、"友爱忠贞"、"快意恩仇"等方面,这也是我们研究该作品时值得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西夏汉文写本《杂集时用要字》仿汉人习字蒙书分类而做,但其分类、内容反映了西夏人的生活与观念,第五部分果子部就反映了西夏人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3.
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西夏汉文写本<杂集时用要字>仿汉人习字蒙书分类而做,但其分类、内容反映了西夏人的生活与观念,第五部分果子部就反映了西夏人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传统文化教育重要内容的经典,是指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今人智慧的源泉。学习经典,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小学经典教育的内容选择,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阶段以传统蒙书为核心,1~3年级重点学习伦理道德类蒙书,如《弟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4~6年级重点学习知识类蒙书,  相似文献   

5.
敦煌本《辩才家教》系托名中唐时代的能觉大师,但从其求法经历与写卷的行文风格考察,它真正的作者应为某底层僧侣。从其抄本于北宋初期964年仍旧得见可以推知,《辩才家教》在沙州敦煌的传布经历吐蕃与归义军统治。《辩才家教》是一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蒙书,它超越了传统儒家“经典撰述”的范围,具有鲜明的礼俗教育属性。又因其编纂方式与内容具有佛家的宗教元素,成为敦煌蒙书中兼具世俗与佛教宣传的一种。《辩才家教》的写卷性质与敦煌地域文化属性相互契合,它的成书与传布当是中原汉地与敦煌社会文化联结的重要写照。  相似文献   

6.
一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个中国儿童学习的首选内容。古代的童蒙教育和现代的小学教育都重视汉语的教学。在各门学科中,小学语文可算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了。始于周秦的中国古代童蒙教育“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等伦常之节和诗书礼乐典章制度之文”,其主要内容是以语文为主的,大致可分为识字、习字、学诗、作文、读史、学经等。汉代的教师被称为书师,一教学生识字,二教学生经学,以《孝经》、《论语》为主要教材。自唐代后,由于受科举考试注重诗赋的影响,开始进行诗歌教学,开我国蒙学习诗作对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难点。从字形入手,通过研究汉字的演变、结合图画和篆书解读汉字的意思以及阅读汉字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这也是"趣味习字"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趣味习字"注重语文课堂中习字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提高学生在识字、写字能力方面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唐宋时期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崔氏夫人训女文》、《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千字文》、《杂抄》、《孔子备问书》、《百行章》等蒙书以及《下女夫词》、放妻书、咒愿文等社会文书中的女子教育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既要关注相关的家庭教育,也要关注相关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敦煌蒙书中道德规范与思想的考察,探讨了其大众化倾向的生成背景、思想的流变。在敦煌蒙书中,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表现出极强的大众化的特质。日常社会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事实"和道德教育的鲜活场景与道德"一体"存在于现实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当时的人们进行着道德规训和教化。  相似文献   

10.
《太公家教》是敦煌文献中写本最多的家教类蒙书,一直以来深受关注,论著篇章多达数十种.其内容为梳理经典要义并改写成琅琅上口的韵语短句,同时集录当时社会流行的足以发人深省的谚语,展现雅俗融合的"格言谚语体"特色.因其易于接受、便于口传、利于记忆因而广泛流传,影响久远.本文特从《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文词教林》《新集文词九经抄》等变文、蒙书的援引以及在《太公家教》基础上改写创作的通俗训诫诗一卷本《王梵志诗》入手,考见其在敦煌社会的接受与影响.又从吐鲁番文书及吐蕃文《太公家教》写本残卷、唐代长沙窑瓷器遗存所见的字句题词及典籍记述等,亦可考知其在敦煌以外的流传与影响的情况;说明此蒙书具有传承性、变异性与集体性的特色,彰显出传统蒙书的社会价值及其对中国俗文化的意义,也开阔童蒙文化研究的另一视野.  相似文献   

11.
正"初始字"并不是汉字教学及其研究的已有术语,而是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初创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识字教学最初的字种和字序,即第一批识字对象。具体地说,就是儿童入学后前半个学期要认识的汉字。科学选择作为识字教学开端的初始字非常重要。一、初始字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识字教学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习字量,识字教学效果是指这些习字的巩固程度和后续价值。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阶段识  相似文献   

12.
敦煌吐鲁番等文献中《千字文》《尚想黄绮帖》《兰亭序》写本的大量留存,是唐代重视王羲之书法以及习字教育兴盛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原文化西渐的体现。这三种书帖的习字常常出现在同一写本中,说明三者的学习时间相近,可能构成了习字教材的组合,反映了当时的习字教育制度。三者的习字步骤相同,都是先顺朱,再临帖。不过通过三者的性质及写本的书写情况,可知《千字文》的学习时间在前,《尚想黄绮帖》《兰亭序》依次后之。  相似文献   

13.
杂字类识字文献是与正统识字文献是我国蒙学识字文献的两大类,两者因教育对象、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上的迥异,因而有所区分。相对于正统识字文献少了典雅,在正史中也名不见经传,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杂字类识字文献的光芒。它是真实的百姓生活的写照,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乃至古代文学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应县木塔秘藏中,有辽代刻印卜筮书1件,从保存文字内容看,系用宫、商、角、徴、羽五音及木奴、天牛、玉犬等占卜凶吉,属于葬书类,其中的"木奴歌"与"天牛吼"失传已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结合敦煌葬书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对木奴和天牛以及鸣吠歌吼等内容作了考察,指出鸣吠歌吼各有其主,并纠正了后人对"呼"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5.
书法教育是传统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书求仕"、"书以养性"、"以书求美"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儿童书法教育势在必行,要有教材,要进课堂;儿童书法教育的文字内容应与国学经典相结合,可以参考借鉴传统蒙学教材,将识字教育与书法教育结合起来;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动漫教材;培养懂得儿童心理的书法教师队伍,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营造并形成良好的儿童书法学习氛围,使儿童书法教育成为审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谢晓春 《家教指南》2007,(6):96-100
本文以敦煌蒙书为中心,探讨了其平民化倾向的生成背景、文本体现及编撰思想的转型.研究表明,知识与思想的大众化促使了敦煌蒙书编撰思想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型及其文本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同时,编辑活动的文化传播价值也在这一思想转型及文本的大众化中得到了体现,由俗而雅直至为经典的传播历程使敦煌蒙书成为走向经典的大众文本.  相似文献   

17.
蒙书的定义应该再严格一些,要研究其性质以及与民间读物、通俗读物的异同。在作性质判断时,要考虑当时人将其视为什么性质的书(《书志》的分类也是一种参考)。而且,即使确定了蒙书范围,也要区别蒙书与童蒙书,要从作者的意见出发,将童蒙书与非童蒙书区别开来。换言之,要区别儿童读过的书(如《孝经》《论语》)与儿童读物(如《千字文》《蒙求》),前者未必是童蒙书。  相似文献   

18.
正《礼记》记载,我国西周时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设"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书""诗"并重;汉时,学童习字之所称"书馆",其师称"书师";唐时,京都国子监设"六学","书学"列其中……汉字在我国历代受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为拥有如此优美的文字自豪,写好自己民族的文字责无旁贷。然而面对当前高学生汉字书写错字连篇的尴尬局面,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感忧虑。一、学生书写错误的类别为什么学生从小认字习字,可经过十多的积累,到了高三,却还是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呢?多年来的教学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蒙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字反应了汉民族人民表情达意的基本信息。我们对岳麓版14部蒙书的用字的字次、字种、流向等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对其与古今汉语常用字的关系做了概要的阐述,并进而提出了"古今惯用字"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汪泛舟 《家教指南》2001,(4):156-161
敦煌文书中有不少俗别字,不断有学者校正。本文例举敦煌僧诗、蒙书、愿文等文书中的部分俗别字,以为补正。敦煌俗别字有正俗、通假、古今等,既是珍贵的语言文字资料,也是我们在识读敦煌文献中必须留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