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  相似文献   

2.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4.
朦胧中的记忆———鲁迅在我心中●李燕杰在我读小学时,从父亲的著作中翻到一本他早年的游记:《长城明陵游记》,封面有周作人题写的书名。我问父亲:“您见过周作人吗?”答:“我不仅见过周作人,而且见过鲁迅。”家父还告诉我:“在你三岁时,我还带着你见过鲁迅呢。...  相似文献   

5.
倪 :王老 ,能采访到您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的杂志是面向中学生读者的 ,所以我想知道您在中学期间是如何进行课外阅读的 ?您那时最喜欢读哪些方面的书 ?其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有哪几本书 ?请您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好吗 ?王 :我中学时在北京教会学堂读书 ,当时是抗战前 ,我的小学是在孔德、育英两所小学读的。我小时不大读书 ,喜欢体育 ,思想成熟以后才喜欢看书的。一二·九、一二·一六等学生运动我都参加过。参加了学生运动以后 ,读书也比较多了。当时主要读一些鲁迅、周作人等人的文章 ,那时北平学生比较喜欢读周作人。外国的作品也读 ,…  相似文献   

6.
周敏 《学语文》2007,(1):34-35
周作人写作《苦雨》的1924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曾与乃兄一起并肩战斗、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的周作人,此时也愤激地对社会现状下了这样的断言:“中国反正是一团糟”,他感到了信仰坍塌的孤寂和虚无。但鲁迅是明知绝望却仍要“反抗绝望”,而周作人却走另外  相似文献   

7.
刘恩波 《成才之路》2009,(27):I0012-I0012
鲁迅对周作人的怨中,其实常常夹带着爱和企盼。即使在其逝世前的几天,枕前还放着周作人的书,闲来时也翻阅着。而周作人笔下的鲁迅,在晚年已发生了变化,可以心平气和地打捞历史旧迹了。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再版了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看起来很是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8.
史林采英     
鲁迅渐离我们而去 孔子正朝我们走来 据说,“鲁迅必然远我们而去”。远去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已越来越成为一位历史人物,鲁迅及其精神学说,是一种“以别的什么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思想意识”,不再适合今天的需要。 确实,我也真感到了他的远去。人们似乎只有在为自己“辩诬”或炫耀其不“偏激”之时,才记得把鲁迅拉出来示众,尽管我至今仍觉得鲁迅勾画的种种角色,依然活在我生活的社会之中。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远去了,但  相似文献   

9.
<正> 把鲁迅和尼采这两位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家放在一块儿比较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是,由于一向疏于介绍尼采学说的缘故,鲁迅与尼采之谜尚未揭开。我想,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进一步讨论:(一)鲁迅早年为什么“醉心于尼采”?(二)鲁迅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中期从尼采学说中择取了什么?(三)鲁迅后期是不是“彻底否定”了尼采?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一本世纪初年,鲁迅在日本求学时,东京学界正“磅礴着”尼采学说。据周作人回忆,鲁迅那时很喜欢读尼采,“《扎拉图斯忒拉如是说》一册常在案头”。鲁迅被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鲁迅是最重要的两位散文家,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种不同文风。如果说鲁迅是讽刺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则是闲适派散文的鼻祖。本文将周作人的散文按照其中“流氓鬼”和“绅士鬼”的不同含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烈,后期闲适;前期意气风发,后期苦涩滞重。本文还将周作人的散文与梁实秋以及林语堂进行比较,他们都是闲适散文派的大师,但他们的幽默,闲适趣味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作为一位作家,他是以散文著名的。1935年,中国出版界编成一部重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请鲁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和朱自清等10多人编成。郁达夫编的《散文二集》里收入鲁迅、周作人等16家共131篇,周氏兄弟占81篇,选入朱自清的共7篇,居第3位,比冰心入选的还多1篇。可见朱氏在现代散文家中的地位。他的散文,尤其《背影》一篇,最为人称道。像我这样70岁左右的一代人,可以说没有不从教材上读过这篇散文的,要是一位教师,也就没有不教过这一篇的。我每读此篇,都深受感…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五岁时,鲁迅开始读书,其启蒙老师是他的一个远房叔祖父.幼年时鲁迅最初读的是<鉴略>,这是一本简要的中国历史读本.  相似文献   

13.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以我知道…  相似文献   

14.
一我想触摸活着的鲁迅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写一篇名为《我想触摸活着的鲁迅》的文章,目的就是希望鲁迅能够真实地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让他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更能促进中国社会朝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不仅会固化我们的情感,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人与事的认识。对于已成往事的20世纪,作为鲁迅的家属,我的感慨不仅深刻,而且复杂:鲁迅在20世纪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以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化鲁迅”,这是我作为鲁迅家属的骄傲。从更广的视野来看,鲁迅作为作家的意义可能还表现在中国社会由传统…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郝胜道毛泽东一生未能与鲁迅见过面,这给他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他曾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毛泽东对鲁迅并不陌生,这是...  相似文献   

16.
何谓“鲁迅”?─—并非多余的话。当代中国无“鲁迅”!─—也不是杞人忧天、耸人听闻。(一)谁都知道,中国历史、世界文坛上曾有一个姓周名树人的现代文学家鲁迅。他是特定时代与环境的社会产物,属于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如今,已过去60多年,时代不同了,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变,产生“鲁迅”的土壤、气候与其他条件已不复存在,因而“鲁迅”也只好成为尘封的历史一页。说“鲁迅离我们远去”,有其合情合理的一面。而且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鲁迅的确定了,谁也不能挽留。这是社会的一种无奈,历史的一种遗憾。说“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  相似文献   

17.
读了《南开学报》1981年第4期上姚锡佩同志的《鲁迅作〈惜花四律〉质疑》一文后,获益良多。我们首先得感谢锡佩同志和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他们在《鲁迅年谱》第一卷中)提供了有关《惜花四律》的重要资料,作出了贡献。但我对姚文的结论是有不同意见的。姚文认为新版《鲁迅全集》不该收入此诗,因为“《惜花四律》并非鲁迅所作”,而是周作人所作。我认为这一结论是不正确,不全面的,值得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18.
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也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现行的几套高中语文教材,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远在彼岛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一直喜欢鲁迅先生,所以对于所有关于鲁迅的书,我都极为关注,也看了很多。在鲁迅研究者中,我一向比较喜欢孙郁先生的文章,他的一些书,比如,《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被亵渎的鲁迅》等,我都仔细阅读过,他新近出版的《鲁迅忧思录》,我也是在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并由此对鲁迅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深思。当代中国,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据说,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专著,已经出版了600多本,所以,如果想在鲁迅研究方面拓出点新意来,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但读完《鲁迅忧思录》这本书,我却看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从材料来源方面看,都比较新颖,比如《民报之风》,探讨的是《民报》对青年鲁迅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创造出来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远离了那个时代,他还如此鲜活,本从中国传统化和人性的普遍弱点的角度来追问阿Q的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想说明鲁迅不会“远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