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洪昱珩 《文教资料》2012,(33):51-54
老舍是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植根北京市民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京腔京韵,这与他的满族身份、下层旗人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猫城记》作为老舍批判国民性,抒发对历史、文化、革命的看法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老舍的满族身份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老舍的满族身份出发,考察《猫城记》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文化历史观念、国民性批判以及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老舍长篇小说《猫城记》的英译是中国现代文学英译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作品。而在国外,《猫城记》和《骆驼祥子》的影响等量齐观:该作品在西方很早就有英译本,之后又被重译,译本甚至被西方作为中国研究的史料。本文将从文本选择偏向、小说主题偏离与文学样式变形三个方面考察1964年《猫城记》英译本的形成过程;探讨《猫城记》在进入英语世界的过程初期经历的扭曲与变形,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一部深刻揭露黑暗旧社会的剧作。这部作品的完成,不仅有力证实了老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所作的坚实努力,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戏剧创作园地中的一个重要收获。《茶馆》的思想内容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正如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所评价的:《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中的精典”,“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猫城记》具有社会幻想小说的特点。把《猫城记》置于世界科幻小说的背景下,从另一个视野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小说里具有的反乌托邦叙事,表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同时,小说中还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想象和设想,这就与中国近代小说出现的乌托邦幻想相呼应,具有了中国小说自己的特质。因此,老舍的《猫城记》展现了一位中国优秀作家的品质,即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及超越。  相似文献   

5.
《猫城记》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奇异的作品,作品以寓言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国民性、对革命的独立思考。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深刻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广阔的象喻空间,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和悲剧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创作思想,除了对市民阶层及市民文化的表现外,还有另一种指向,即对国民性的深究。从《猫城记》到《茶馆》,老舍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表现。在这两部作品中,老舍深刻地揭示出国民的劣根性的种种表现,痛切地暴露出它们的危害,把国民性提到了亡国灭种的高度,具有文化反思意味和忧患意识。国民的劣根性现象县有人类性,表现国民性的文学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7.
正《猫城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先生于1932年完成的一部11万字的现代长篇小说。作者巧妙地借助童话故事的形式,表面上构建了一个新颖独特的童话世界,充分发挥想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异于常态的美好图画,奇妙而独特,但真正的意旨却是将真实而残酷的人性,血淋淋地、丝毫不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你一方面沉浸在作者虚构的火星世界里,另一方面也不忘真实残酷的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深刻严肃的社会问题。《猫城记》是以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8.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猫城记》是老舍的一部寓言体讽喻小说。《猫城记》自问世至今,已近一甲子的岁月了。这其间,她主人曾赞赏过她“很不错”,只不过是还有“一点点不满意”、“不很幽默”;①也曾说她是“失败的作品”,②“我很后悔我曾写过那样的讽刺”。③文学评论界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较客观的评价;有主观的推断;有善意的批评;也  相似文献   

10.
《猫城记》是老舍的一篇著名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现代讽喻小说。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讽喻艺术,将一个深刻而严肃的主题蕴涵在小说的故事中。文本解读者必须正确分析解读与小说主题有关的讽喻性事件,揭示出它们潜在的隐喻性含义,进而正确理解小说的讽喻性主题,同时获得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猫城记》曾被提名当年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以叙事学为依据,对《猫城记》中的叙事话语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呈现老舍作品《猫城记》独特的叙事策略.本文在着重分析《猫城记》中不同的叙事视角及其产生的文体效果的同时,考察《猫城记》英译本对视角转换的具体处理.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寓幻体小说《猫城记》是其国民性批判的高峰。从老舍的人格心理和历史现场去探索该文本,可以感受到老舍本人弱者心态的积淀以及其清醒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虽然过多的政论影响了文本的和谐.但“灰色”的呼喊直指历史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不是去赶集。《猫城记》:是本小说,没有真事。  相似文献   

14.
老舍一生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其中有十三部写于建国之前,它们是二十年代中后期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十年代的《大明湖》(此稿在商务印书馆付排时被排时被“—·二八”大火焚毁)、《小坡的生日义《离婚》、《牛天赐传》、《猫城记》、《骆驼祥子》、《文博士》;四十年代的《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在这些作品中,老舍先生以市民,特别是北京市民的生活、习俗、命运、思想、心理去描写对象,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十分广大而又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文本对照分析的方法.从讽刺艺术的角度对《猫城记》与《格列佛游记》作了综合比较。文章认为,两部小说的讽刺锋芒均有两个主要指向:一是对时弊的讥讽、揶揄与抨击.二是对人间百态的审视和对人性、国民性的嘲弄、议论与批评。同时,两部小说在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上,都既借助于夸张、反语、含蓄渲染等传统辞格,又具有荒诞、黑色幽默等现代主义色彩。文章着重指出,相对于老舍早期创作对外国文学曾有过一招一式的借鉴,《猫城记》对《格列佛游记》这一主要范本的长处更能融会于心.更能得其精髓,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第六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于1998年问世。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大都围绕其作品内容展开,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笔者认为分析一部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正确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故笔者将从叙事结构、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述这部小说中的复调形式特征,并探讨沃克将这部小说构建为复调小说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主要展现了19世纪伦敦和巴黎的社会状况及其存在的社会矛盾。本篇论文从双城之一的伦敦出发,通过对书中伦敦意向的梳理,同时分析现实中的伦敦对于狄更斯的影响,并将其和作品中的伦敦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伦敦对于辅助呈现人物形象,推动整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展现作品主题思想这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双城记》也反映了当时伦敦社会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品中有关伦敦的描写更是从侧面表达了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凸显了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因此,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对于伦敦也具有同样的深远影响。对于19世纪的英国统治阶级,这部小说的出现让他们意识到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紧迫性。对于后世的伦敦人民,这部作品也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当时伦敦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狄更斯创造了19世纪的“文学伦敦”,《双城记》中的伦敦意象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狄更斯深刻的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8.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很好的继承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论思想,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寓意以及透彻精辟的人物心理分析,成为影响现当代西方文学的重要作品。从文学文体学这一角度,探讨这部小说所同时具有的现实主义元素和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绵延甚久的革命乌托邦视域里,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是一个"异薮"。迥异于同时代左翼革命乌托邦如火如荼的激情想象,老舍以"归来者"身份展开的《猫城记》显示出客观、冷峻而不失讽喻的反乌托邦叙事风范。而有关暴力人性的想象性叙事更豁显批判的锋芒,以及预知未来的思想穿透力。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感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趵突泉》。《趵突泉》的作者是老舍。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猫》。(幻灯片出示《猫》的内容结构图,教师示范大声读《猫》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