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2.
在《诗经》中,“薄”字句多次出现,但向来注释各异,不曾有过的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薄”字句式的全面考察,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闻一多、高亨注释较为精确:薄与“迫”通,可训为“赶快,立即,马上”之义。而《方言》由于其为训诂专著,释义概括精炼,其所释“薄,勉也”正是闻一多先生以及高亨先生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史料》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题为《追随一多先生左右》的回忆录,作者称是“朝夕追随”晚年闻一多,写的又是他“耳濡目染”的事实。似乎其文可作信史。然而,从文章看,未必可信。如该文说:闻一多牺牲后,“云南人民把它(指闻先生的衣冠——笔者注)安葬在五百里滇池旁的西山,与著名的音乐家聂耳(云南人)的坟并列,俯瞰滇池,倍  相似文献   

4.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5.
学习了《我踏着唐诗宋词走来》之后,学生深深为作者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地积累知识的精神所折服。他们惊叹作者在三年回家路上竟背了六七百首唐诗宋词。特别是听我讲了欧阳修的“三上”,闻一多的“何妨一下楼”之后,更是钦佩不已,纷纷效仿。当天下午,我亲眼看见一个学生拿着一本  相似文献   

6.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7.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本注释为:“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这个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弄清“书”“其”两词的意思是关键。先说“书”。查《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书”在三书中的相同义项是:①书信;②书籍;③书写、写字;④《尚书》的简称。依据语境分析,“书信”和《尚书》两义项明显不合文意。如果取“书籍”义,合不合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相似文献   

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召有司案图”一句,中专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一册对“有司”的注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这个注释与《辞海》、《辞源》基本相同(前者见缩印本162页;后者见1476页).《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指官吏”.《新华词典》注:“旧时指官吏.”但均未说明这样注释的理由.笔者以为上述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9.
职高《语文》教材指瑕○宋金阁教材建设职业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结构科学,实用性强,是一套很有特色的好教材。为完善这套教材,现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瑕疵提示如下:第二册230页注释⑧“小心”应为“小人”。244页注释②“敞”应为“敝”。第四册70页...  相似文献   

10.
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时,对篇名和一些词语、句子、标点符号等作了改动,体现了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里把现行的课文同发表在一九八○年二月十二日《人民日报》上的原作对照比较一下,  相似文献   

11.
刘子俊 《学语文》2008,(6):33-34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何时?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人教版)文下注释说:“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作品。”毋庸讳言,此释难以令人满意。“晚年”怎能说明创作时间?年过五十才叫晚年,清照终年七十二岁。那她“晚年”有二十二年之长。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到底哪一年才是《声声慢》的创作时间?此问题不可不究,因为它关涉副词的创作背景和意境理解。笔者查阅各种年谱和注本,却又发现说法不一,故而觉得更有必要考辨一番。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13.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14.
唐锋卢 《语文知识》2003,(12):31-31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80页把《愚公移山》中的“投诸渤海之尾”注释为“把它扔到渤海的尽头”。如果追问一下“渤海的尽头”到底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中的“唧唧”,历来众说纷纭。席文天先生在《〈木兰诗〉注释订疑》中说:“把‘唧唧复唧唧,理解为蟋蟀的鸣声,那就似乎好一些。”席先生以欧阳修《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为据,说明“以唧唧状蟋蟀鸣声,是不乏其例的”。而《汉语大词典》、《辞源》、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等则以为唧唧为叹息之声。朱星,吴启安诸先生则以为唧唧为机杼之声。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中说:“唧唧不是叹息之声,而是机杼札札之声。”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者左右为难,释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最后一课》(第49页)中,将“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中的“画‘杠子’”注释为: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原小说意思相悖。粗看该处注释,似乎是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写出来的字不像字,而像一些“杠子”,还真能说得过去。但只要把它与该处课文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该注释的不合理来。将该注释的被注部分与注释部分加以压缩,即为:画“杠子”指写字。照此注释,“杠子”就是“字”。请参看该处课文,看这里的“杠子”是不是字?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二册《出师表》一课的释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操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的。”“好凶”一词,课本注释为“指曹丕”。《语文函授》七八年第一期《〈出师表〉备课笔记》也说:“他(指诸葛亮——笔者注)在文中把曹操称为‘奸凶’”。这些注释,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一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课本没有注明。有关图书资料对“射者中”的注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投壶,一是认为指“九射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