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先秦时代,宫和室是同义词。《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室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这里的“宫”和“室”一样,指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泰汉以后,只有皇帝的房屋、宫殿,才称为宫。秦汉以来,宫的建筑规模都很大  相似文献   

2.
“A谓十NP”结构是“NP+ A谓”的语用变换式,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特殊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较为鲜见,但新近现代汉语,特别是口语中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A谓+NP”结构中的“A谓”为唯谓形容词,“NP”为名词性成分,学界对古代汉语类似句式一般理解为“形容词的意动或者使动用法”.这样的解释大量增加形容词的动词活用,不太符合语言常态规律,有些解释违背语境的语意表达.现代汉语和侗语的语言事实证明,一般不能用使动或者意动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如果通过把“A谓+ NP”结构中的“NP”或者“A谓”回置来理解,则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4.
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句,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注曰:“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中学教材亦因袭此说.这样注容易使下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理解产生错觉,认为“气候”一词该理解为“天气节令”之意.其实上述解释失之于未能领会作者的深意,在此,笔者谈点看法以就教高明.一、原解释不符合《阿房宫赋》的题旨.杜牧创作《阿房宫赋》是为了揭露秦朝统治者的奢侈荒淫,借古戒今,对沉溺声色、大修宫殿的唐敬宗提出警告.如上的理解显然与作者的命意无关.  相似文献   

5.
对于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句,历来都有人这样理解,“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见王力著《古代汉语》第四册1308页),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也袭用这一理解。受这种解释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汉语中的修辞异常繁复,它在使古文的表达丰富多彩的同时,又给人们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本文以“曷为与人俱称帝王”作为例句,通过对之的辨析,认为这是一个并提句,从而廓清了前人对之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虚指”和“无指”是古代汉语指示代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指代形式。“虚指”,简要地说就是有所指而不明白地说出来。在古代汉语中说话的人对所要说明的人、事,不愿明说,不能明说,或者不必说出,或者根本不知道时,选用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去代替,这种语言现象便是“虚指”。这类可以用做“虚指”的代词,为数不多,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只有“某”、“或”等字。如: 1、某日烧蓑城苇。(陈弘绪《文天祥》) 2、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3、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宗臣《报刘一丈书》)  相似文献   

8.
"守宫"一词本指壁虎,人们普遍认为这与"守宫砂"有关.因为壁虎一般在房屋内栖息,古代称房屋为"宫",所以,常在室内的壁虎自然就被称为"守宫",取"留守宫内"之义,中古时期也多用此义.宋朝以后,"守宫"得自于"守宫砂"的说法已流传开来,宋代罗愿的<尔雅翼>对"守宫"得名于"守宫砂"的说法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相似文献   

9.
双宾语是指在动词谓语句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有人把近宾语叫间接宾语,把远宾语叫直接宾语。这种句式古今汉语都有。但是,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的应用范围,却比现代汉语广泛得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根据动词词义的不同,分类说明。一、“授予”、“教示”意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古代汉语中动词“赐”、“予”、“遗”、“教”、“语”、“告”、“示”等,造句时一般要带双宾语。例如: ①项王曰:“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余亦遗章邯书。(同上) 例①“赐之彘肩”双宾句。“之”指樊哙,指人在前,近宾语;“彘肩”指物在后,远宾语。全句可译为:把猪前肘赏给他。例②双宾句可译为:陈余也把信送给章  相似文献   

10.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11.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宫:上古时,宫只是指一般的房屋,无贵贱的区别;秦汉以后,王者所居的才叫宫。宫室一般向南,其内部又分为堂、室、房等几个部分。前部称之为堂,通常是举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后为室,住人;室两侧是东西房。  相似文献   

13.
阅读理解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洋 《教育探索》2005,(12):70-70
一、阅读理解的障碍 1.古代汉语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古代汉语的一些常用 字的字义与现代汉语的字义有较大不同,所以会给阅读理 解带来影响。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在现代汉语中,“窈窕”可以解释为体态优 美。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体态优美的女子是君子追求的佳偶。 但在古时,“窈窕”是两个词,“窈”为心灵之美;“窕”为外貌 之美。也就是说只有内美、外美合一的女子才是君子追求的 佳偶。由此可见,对于个别字词的理解偏差有时会影响读者 对古时词义甚至社会审美标准、审美风尚的理解。 2.历史文化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文化具有鲜明的  相似文献   

14.
《史记》“诸中”一词实内官泛言,非师古所言“阉人给事于中”;“隐宫”非“隐官”之误,二者可通转;“郎宦者”非指“郎”与“宦者”,实指近侍之郎官.  相似文献   

15.
“是”在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却并不相同。专家们各执其说,初学者常常混误。本文探讨了关于宾语前置句中“是”的三个问题:不同“是”作不同的归类;“先君之好是继”中的“是”作助词理解更妥当;如何区别两种不同用法的“是”。  相似文献   

16.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17.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8.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19.
一、古代汉语的词组以及词组进入句子,作句子成分,同古代汉语语法系统一样,还处在百家争鸣阶段,有不少问题尚待达成共识.其中古代汉语词组这个家族中,有一种结构尚需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认定其结构,揭示其语法作用,最终给予正名.最早揭示这种语法结构的是王力先生,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分析到虚词“之”的用法时,指出:有时候,不是在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而是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不了解古文化知识,会觉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很矛盾——“丝竹”指弦乐器管乐器,代指音乐,“调素琴”调出的也是音乐,何以素琴调出的音乐不乱耳,丝竹调出的音乐就乱耳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