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艳 《快乐阅读》2013,(35):119
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欣赏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为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犹如给美术欣赏教学插上了翅膀,提升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品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黄莹 《文教资料》2007,(6):180-181
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手段,给传统美术教学带来挑战,教师备课时可根据主题内容进行搜索,选择合适的欣赏文字、图片和音像等资料,制作课件,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营造开放式、互动式的美术教学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美术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对合理的运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初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美术、学习美术,并对美术产生一定的情感理解。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一些美术佳作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鉴赏,知识多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美术思维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关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庞涛 《孩子天地》2016,(8):203-204
当代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不断推进,美术欣赏课程在学生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在让学生了解美术与自身、与社会及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体会美术文化,培养人文素养。高中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阶段,对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欣赏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蒋晶晶 《考试周刊》2013,(91):169-169
<正>美术是一门审美的艺术,是人类璀璨文化的瑰宝。进行美术欣赏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的身心与视觉以享受。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正确的审美定位是一个前提,也是美术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审美视觉的定位还存在一些问题。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审美定位,对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联系现实生活,穿插美术欣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培养学  相似文献   

6.
<正>信息技术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便捷与高效。探讨中学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建立学科与学科之间自然融合的生态关系,研究高频率、大容量、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找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契合点,挖掘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潜能,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的育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应积极引进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课程的文化价值。水墨画是指将墨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调和成不同浓度之后,进行作画的一种艺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水墨画的教学加强,创新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各样具有趣味的创意题材,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知能力,为学生带来美术的艺术享受。本文针对水墨画的教学理念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小学美术趣味水墨画教学的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春雷 《成才之路》2010,(25):62-63
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偏离美术欣赏教学规律的一些误区。下面笔者就美术欣赏教学中潜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揭示,从理性上进行剖析,同时尝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对应策略。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9.
中学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求通过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如何在美术欣赏和美术技法表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学音乐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学科的助力,尤其是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更是得天独厚。除此之外,美术作为艺术载体的其中一类,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舒缓压力,从精神层面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益处。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思考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指出有效的教学见解,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人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1.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学校美术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增进文化自信。但目前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等问题,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从教学观念、教师素质、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评价反馈、环境创设方面提出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书法是我国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群众基础.它集实用与欣赏于一体,聚字体构成与人文修养为同道,其内涵博大精深,外延广阔辽远.古往今来的教育实践表明,书法艺术教育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观察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牛斌 《成才之路》2021,(13):96-97
将乡土文化渗透于美术课教学是美术课堂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术课堂渗透乡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丰富了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文章通过开放美术课堂、注重艺术鉴赏、浸润乡土文化、借助乡土材料、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等几个方面对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姜楠 《成才之路》2021,(14):44-45
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想象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时,要注意对美术教材的选择和挖掘,提高学生对民俗体验活动的参与度,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美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探讨当代中国文人画的不朽魅力和华丽转身?因为一段时间来人们对文人画的认识存在着隔膜甚至偏差,进而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类似"当代中国文人画已不多,能够坚守传统文人精神的中国文人画更是乏善可陈"、"中国文人画时代在20世纪已经终结了"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对当代文人画的不朽魅力与华丽转身缺乏了解的一种偏见。其实,中国文人画精神不仅悄然延续着,而且颇具时代特色,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  相似文献   

16.
农村幼儿美术教学与城市幼儿美术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农村幼儿美术教学应依据农村自身的特点建立合理的美术教学体系。农村纯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民俗民间美术文化,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合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培养农村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建构具有农村特色幼儿美术教学体系,是提高农村幼儿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杨爱霞 《天津教育》2021,(8):136-137
为保证中国画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育功能的体现,美术教师需要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加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含量,增进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了解,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创新才能和培养民族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要以我国先进的主导文化引导艺术教育的方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以认知的态度而非仅是学习的态度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教师应努力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为探索式教学,应站在当代的文化艺术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术文化是独立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美术传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美术的特点及内涵。它包括从中国古典美术与中国现当代美术中提取出来的内容。由于中国美术传统源远流长,如果仅用一两个视点是很难将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揭示准确的。如以元素论为指导,可从中国美术的精神、观念、情趣、表现、观看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中国美术文化的传统特征有:为人生而美术的美术精神、圆融辩证的美术观念、情理统一的美术情趣、立象尽意的美术表现、俯仰流观的美术观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教育启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是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大融合、大众审美需求与日俱增、唱片行业飞速发展以及政策大力支持等背景下产生的,它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有诸多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正确地加以引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大创新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