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教育即服务”这一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自身发展而产生的,是对教育认识的一种深化和丰富。高等教育为在校大学生服务,同时也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服务。其产品既有“教育服务”,同时也有人力资本得到增值的学生。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与其他行业服务过程具有明显的区别:顾客(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复杂性。在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品质时,要解决经费问题,要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要形成比较全面的评价观,要形成“内部顾客链”的观念,要在服务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时下,需要迫切解决的是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服务意识和应该怎样为学生服务的问题。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但对一些观点还是有一定的看法。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认识不要简单地与服务业相提并论,义务教育阶段不要带有任何的经济效益色彩,服务于人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教育是神圣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教育,教育应该是超越世俗的,不是纯市场规则可以衡量的,教育的服务性质是把教育对象作为自己投资和服务的主体受益者,是为受益者提供一种利于终身发展的服务,是一种不可以用金钱衡量的高质量的远程服务。如果义务教育带有铜臭味的话,那就失去了义务教育的意义,师德建设也会面临严重冲击。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把“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高尚境界。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理念"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为成功做准备的教育,可谓之成功教育;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可谓之为成功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是大众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有用人才和优秀劳动者的教育。职业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场,使他们的潜能、特长得到发掘,使每一位都能成人、成才、成功的教育。文章从人人都可成才、狠抓养成教育、改革传统教育,开辟成功教育途径、改革评价模式,创立学生成立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作了成功教育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落脚到具体办学实践上,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和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新理念,体现人本管理思想,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有情操作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开放教育非常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应该从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开放教育资源、切实强化学习支持服务、教师角色的转变四个方面来推进.以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东锐 《广东教育》2006,(12):17-17
有人说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是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学校的管理育人工作相当程度上由班主任负责与组织,班主任素质与修养  相似文献   

9.
人们日益关注学生的闲暇教育,语文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与闲暇教育关系最密切.探讨语文课堂教学"闲暇意识"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0.
职业类教育其社会定位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学生创业园"就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养新模式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平台、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微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适时地面对机遇与挑战,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要面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新世纪呼吁新的教育,从人的本性与社会的本质出发,教育要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提倡创新教育。在我国庞大的学生当中,存在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被人们称为“差生”,差生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长久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人口的整体素质。差生问题,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预期目标,需要将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工作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灌输"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觉悟结合起来;将强化校内文化安全意识教育与倡导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充实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承认是主体间的一种互动的、实践性的活动。农村承认教育是一种正义的教育,它是以家庭的情感关爱、国家的法律保障以及社会的认可为形式,以需要、平等、贡献为原则的一种教育。当前农村承认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家庭为伦理领域的学生情感得不到承认,以国家为伦理领域的学生法律权利得不到保障,以社会为伦理领域的学生社会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农村承认教育对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农村承认教育必须得确定目标、规范内容、明确方法和制定原则,才能把农村承认教育办好。  相似文献   

15.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探索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在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方面下功夫,拓展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载体,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和谐的价值观教育的整体环境,方能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更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这种特点。因而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在教育视野中,不仅要注意“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同样应看到它的目的性价值,即把交往当作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对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公平性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那么,学生到底应得怎样的发展才公平?鉴于教育与人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应该从"应得的公平观"着手理解学生的公平发展,学生公平发展的实质是其个性的发展,其关键是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出加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构建新型价值观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来说,我们必须探索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在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The increased diversity in the student body resulting from massification poses particular challenges to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ngages the uncritical use of the ‘disadvantage’ discourse and its effect on pedagogy. It explore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of coping with student diversit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South African context. Students ent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not all of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sufficient preparation for the demand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ominant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ttempts to understand student difficulty by framing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of origin as lacking some of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necessary to succeed in what is presumed to be a fair and open society. This constitutes a deficit thinking model: it focuses on inadequacies of students and aims to ‘fix’ this problem. In the process the impact of structural issues is often ignored or minimised. Employing a deficit mindset to frame student difficulties perpetuates stereotypes, alienates students from higher education and disregards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erpetuating the barriers to student success. In the process, universities replicate the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of societie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we need to find more suitable responses to diversity in the student body. These require a change in our way of thinking: we need thoughtfully to consider the readi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respond to students and to cultivate the will to learn in students. We need to find ways to research the full texture of the student experience and to value the pre-higher education contexts from which students come. In addition, the notion of ‘at risk’ students could be helpful and the original sense of the concept needs to be reclaimed.  相似文献   

20.
为切实完成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社会化,我们必须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化和内化的质量与效果。促进大学生由个体到群体、由学校到社会、由外在到内在、由表象到实质的转化和衔接。使其由学校的怀抱顺利投入社会的怀抱.很好地完成自我认同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