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与解答     
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 戴虎 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象,它们的区别在于地震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用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火山爆发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岩浆喷发的形式释放出来。但是有些时候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有活火山的地方,如果发生地震,由于板块碰撞或者板块撕裂,就有可能会引起火山爆发;而火山爆发时也会伴随着地震。——编者  相似文献   

2.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抽取其能量。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一方面由于世界性石油能源危机的出现促使人们寻找可替代新能源;另一方面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要大力开发地热,将地  相似文献   

3.
《百科知识》2004,(5):37-37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根据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等。 由于大规模的地震活动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地震预报就成为人类减灾的重要措施。然而,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代世界一大科学难题。首先是地震前兆的识别和判定十分困  相似文献   

4.
地震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严重破坏,成为地震灾害。我们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在运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背景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构造环境中,地壳内一定区域的能量积累成核时,必然要在较大范围内引起地壳岩石内部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并可能最终导致局部地壳岩体破坏,发生地震。因此,要研究和预报地震,就必须对地壳应力(应变)场的变化进行连续观测。钻井式测量系统由于将传感测量单元安装在深井底部,可以显著减小气象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干扰,降低地表岩石风化、地形以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有利于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6.
晓因 《今日科苑》2005,(3):11-14
翻开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灾难总是和人类相伴,姑且不论战争等人祸,单是地震等天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便触目惊心。地壳会随时移动和裂开,引起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山崩和泥石流等,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飓风和洪水肆虐,会给人类带来突如其来的破坏性灾难;疫病这一恶魔,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人类的侵害;若是被来自宇宙空间其他天体的流星和小行星撞上,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7.
画说地震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地球的外表面是一薄薄的地壳,其厚度在大陆平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该地区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显著,一直受到国内外地学家高度重视,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最有可能发生大震的地区之一。重力场变化对认识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具有独特的优势。重力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深部物质运移与地壳密度变化等构造活动信息,重力场随时间变化与地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的目的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好奇,试图揭开自然变化的法则。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科学研究的成果又可以服务于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人类的精神需求。同样,对于地震活动的科学研究已表明,地震、火山爆发等都是地球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不断演化的一个中间环节,事实上,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所造成的地震、火山爆发对人类社会是极具破坏性的,但同时又对人类生存提供了关键因素:火山爆发产生的水,  相似文献   

10.
地震化石是暴露地表的古地震遗迹。对形成于地壳较深层次上的地震化石开展综合研究,可以直接获取有关震源破裂过程和方式、震源附近的地质构造背景、孕震环境条件以及相关的震源参数等重要信息和数据。由于大陆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5~15公里的深度,这个深度上的温度、压力条件与地表不同,其地质结构和介质性质目前也无法确知。以往有关地震成因的种种解释,大多根据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或者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推断,给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