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钓鱼》2007,(21)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  相似文献   

2.
尚立和 《钓鱼》2007,(7S):19-20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钓鱼》2007,(13)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  相似文献   

4.
去年第九期《中国钓鱼》杂志刊登李明钓友《我也将多余中国钓鱼杂志献出》的短文,并让需刊钓友与笔者联系。先后我也曾收到一些钓友的来函询问或索刊,使我难于答复和解决。其一,不明确李明钓友指导思想和  相似文献   

5.
莫凡 《中国钓鱼》2001,(4):56-57
我所写的《在家也能钓鱼》系列文章,在2000年《中国钓鱼》杂志1—12期连载后.不断有钓友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给我传递钓鱼游戏的最新信息。或者急切询问钓鱼游戏如何获得等等,由于工作忙,出差又多.加之一些钓友发了邮件却没有留下回复的信箱地址,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做到礼尚往来。在此,借《中国钓鱼》杂志版面一角,一方面,表示深深的歉意,另一方面,向钓友们介绍一些获得钓鱼游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中春 《钓鱼》2006,(21):29-30
《钓鱼》2006年18期刊登了辽宁钓友徐国刚.以《是温差还是另有原因》为题,对笔者2006年第13期发表在《钓鱼》上的《温差是影响钓绩的第一因察》一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和意见,这里我想借杂志这个学习平台.向徐钓友作些必要的解释.并与之商榷。徐在《是温差还是另有原因》文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认为.好不好钓鱼与温差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因素,我  相似文献   

7.
我在2011年第九期《中国钓鱼》杂志发表《云竹湖钓草鱼的方法》一文后,得到了不少钓友的认可和支持。本地钓友们在渔具店闲聊时,认为写得不错,很朴实,很详细;一些不认识我的钓友,通过其他钓友也在打听我。  相似文献   

8.
同钓友们一道说起钓鱼的事,一个个津津乐道,眉飞包舞。话题中自然少不了《中国钓鱼》杂志上的“经验之谈”和钓友们的切身体验。我虽然已有20余年的钓龄,但只是将垂钓作为一种业余消遣。过去与钓友们聚在一起侃钓鱼也只图个兴味,并未去用心。做个钓鱼的有心人还是近几年的事。这也是受了《中国钓鱼》的启迪和钓友们的感染。我除  相似文献   

9.
谭佛航 《中国钓鱼》2004,(12):34-34
被评为优秀作者,获得特别奖,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钓友对我的厚爱;也是《中国钓鱼》这块风水宝地培养出我这个“老来青”,给我创造更多为钓友服务的机会。向他们深深致谢!  相似文献   

10.
孙增明 《中国钓鱼》2001,(12):21-21
笔者拜读了《中国钓鱼》总第113期刘双平的《冬钓“天变” 前》(简称《冬钓》)一文,有些疑义,欲与该文作者及其他钓友讨论。 多数钓友和不少钓鱼文章认为,冬季钓鱼气温突然变冷的头一天和气温升高时好钓鱼,故有“冬钓阳”之说。这属于一般规律,所以,我也相信此说。而笔者在近年几次钓鱼活动中则有新的体会:气温骤降后也好钓鱼。  相似文献   

11.
笔耕情缘     
贺建成 《钓鱼》2013,(19):14-15
至2013年,《钓鱼》杂志已创办二十周年,可喜可贺。二十年来,《钓鱼》以生动活泼的版面、内容丰富的栏目、超前一步的思维、朴实无华的文字、服务钓友的宗旨而获得国内众多钓友的青睐。作为《钓鱼》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在长时间学习钓鱼知识和写作钓鱼文章的过程中,我既是《钓鱼》的铁杆粉丝,又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我几乎是伴随《钓鱼》的发展进步而成长的。《钓鱼》给我带来了更多的钓鱼知识和钓鱼思考,我能在钓鱼领域笔耕多年且获得丰收,并出版两本书,这些都与《钓鱼》的沁心润泽是分不开的。我当然也不会忘记感谢编辑们对我的帮助,同时祝贺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相似文献   

12.
刘浩 《钓鱼》2012,(11):58-59
记者:非常感谢利优比公司的张晨先生能够接受《钓鱼》杂志的专访。张晨:很感谢《钓鱼》杂志能够给予我这样一个与钓友、与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也非常感谢一直以来钓友们对利优比公司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第四期的《中国钓鱼》上,有一篇由湖北刘悟钓友撰写的文章《土得掉渣的饵,沉甸甸的鱼》看了这篇文章及附图后,我认为刘钓友多年来不得其解的“水蚂虫”可能是“水虿”(chdi),为蜻蜓的幼虫。  相似文献   

14.
很多钓友都认为硬尾漂比软尾漂灵敏。为什么灵敏呢?大家在认识上的分歧小小,争议比较多。我在垂钓中使用硬尾漂的时候不多,认识不深,但看了《中国钓鱼》杂志发表有关文章后,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与钓友们商榷。  相似文献   

15.
杨陈 《中国钓鱼》2001,(4):26-26
看了安徽黄山钓友刘双平发表的《春天真的是钓鱼的黄金季节吗?》后,我认为他的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致钓友     
定龙钓友: 你好吗? 读今年第一期《中国钓鱼》,看到你在害大病时为我们写的《劝钓》,很感动。你在放疗的痛苦中,还这样惦记着我们,生怕我们也有什么闪失。 我们素不相识,是《中国钓鱼》让我早就认识了你——你写钓鱼,我读钓鱼,是钓鱼把我们  相似文献   

17.
看到《中国钓鱼》1997~2002年精选本365~366页沈阳钓友周健《无铅垂钓应立即行动!》一文后深有同感,我对使用这种环保坠举双手赞同,并对水泥坠的制法也有所探索,虽与周健钓友的制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也有部分优点,现介绍给众多钓友以共同探讨无铅垂钓。  相似文献   

18.
甯夕雨 《钓鱼》2005,(1):23-23
罗泽武钓友在《钓鱼》杂志总46期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以下简称罗文),我反复读了几遍,对信中提到的另一篇文章王大禄钓友的《让我们走出“标准池”》一文,我也重温了一遍。我很同意他们在各自文章中所表明的一个重要观点:摆说“标准池观念”桎梏的束缚,多学习更新鲜更精彩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颜恒 《中国钓鱼》2006,(2):45-47
2005年第五期的《中国钓鱼》杂志,在“谈经说技”栏目里刊登了一篇题为《手竿钓大鱼五要素》的技术文章(下称《手》),安徽作者刘双平钓友把手竿钓大鱼归纳为五个方面,也是作者长期实践的结果,对此我认为是可信的,读之亦有教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台湾钓法兴起后,我的《中国钓鱼》在钓友中更成了抢手货。杂志未到,借阅者都在挂号排队了。在河边的钓场上我当众郑重声明:明年开始《中国钓鱼》概不出借。众钓友笑着答曰:“明年送上门也不要了。”原来许多人都订阅了《中国钓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