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钓鱼》2007,(22)
五、我不会问,"为什么鱼吞钩的第一时间多数会出现下顿信号而不是上升信号?"一触一拖的长子线钩饵极少有下顿漂相我在"尚谈"文章中(请参看《钓鱼》2007年第14期的20页的后两段和21页的全部),对下顿漂相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即倒漂、黑漂  相似文献   

2.
尚立和 《钓鱼》2008,(14):20-21
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尊重事实好 ①尊重客观事实。在你的文章中,把悬坠底钓一触一拖状态的获鱼信号说成全是口动信号下顿,把钓获鲑鱼的漂尖信号说成是“小顿口清晰,竿竿正口”,把底坠跑铅钓的获鱼信号说成是“顿口清晰,信号准确”,基本否定了钓鱼时漂尖会首先反映体动信号的情况。我认为是片面的。我不是说没有下顿信号,  相似文献   

3.
马建华  郭红明 《钓鱼》2007,(10S):26-27
传统的坠钩卧底钓组由于反应的信号主要是鱼吞钩游走时的动作,当信号出现时,无论是七星漂还是立漂,其信号无非是顶漂或拉黑漂。鱼漂的信号相对简单标准,掌握起来难度不大,但悬坠钓组则不同,悬坠钓组由于其较高的灵敏性使得浮标表现出的信号更加丰富多彩。下顿、下滑、上顶、抖动、加速、站立又倒下、该翻身时没有翻身、突然翻身等各种信号在垂钓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对于我们正确判断鱼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钓鱼》2008,(17):26-27
福州张铨先生发表在《钓鱼》杂志2008年4月上期的《认识灵钝好钓鱼》(以下称《认识》)文章,是继《为何口动漂的主要漂相是下顿——兼评盲区论错误原因之一》(以下简称《之一》见《钓鱼》2007年17期),《子线及钩饵状态决定钓组灵敏度——兼评盲区论错误原因之二》(见《钓鱼》2007第18期)两篇文章后又一篇否定盲区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张兴旺 《中国钓鱼》2004,(11):44-46
对悬坠长脑线钓组的下顿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鱼将饵钩吸入口内,吸饵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另一种是说,鱼吸饵后摆头,游动,游动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我们知道,鱼吸饵钩的力,是鱼对钓组的第一作用力,而鱼游动在吸饵之后。显然,两种解释不在同一时间段,也不是同一作用力。由游动力引起的漂相,从时间上讲,当属于次级反应;从力度上  相似文献   

6.
尚立和 《钓鱼》2010,(23):22-23
同样道理,沉底的爆炸钩钓组中的每个钩饵也有盲区。 以前还有一种钧坠台二为一的“朝天钩”,就是把铅焊在钩柄处,这样的钓钩,挂饵沉底后,钩柄在下,钩尖朝上,故名“朝天钩”。  相似文献   

7.
尚立和 《钓鱼》2010,(24):20-21
如1颗饵团重为12调钓目差,下钩饵就会全部参加钓组的平衡:它与上钩饵共有2钩的向下拉力(3目)与调钓目差的承载力(2目)之和(5目),正好平衡了无钩调目点与钓目点之间那段漂尾的承载力(5目)。鱼口含任一颗钩饵向上游动,这颗钩饵就不能参加钓组的平衡,只剩下另一颗钩饵参加平衡,从而导致钓组失衡,钓组就会自然而然地随着鱼口中钩饵的升高而同步升高,以减少漂尖的承载力寻求新的平衡,当升高1钩重与1/2调钓目差之和时,新的平衡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浅说盲区     
尚立和 《钓鱼》2006,(6):30-32
“盲区”就是看不见东西的区域。“盲区”首先是一个视觉概念,它又是科技和军事术语。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首先把盲区引入到垂钓领域,“盲区”一说很新颖,它形象而生动地表述了鱼摄食钩饵在一定的水域中活动而标尖不动这一客观现象,它不仅添补了垂钓论坛的一项空白,对钓鱼活动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今谈谈笔者通过实验和钓鱼实践对盲区的粗浅认识。盲区形成的原因钩饵的盲区则不同,它不因物体的遮挡而产生,而是由钓组在水中所受的向上托的力——浮力与向下拉的力——重力,两者的平衡关系没有被打破而被“掩盖着”的。我们知道钩饵抛入钓点,当…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用钓生口鱼的经验钓滑口鱼的话,无论浮漂下顿有力,还是大幅升降,多是连连提竿中鱼率却低得惊人。尤其是那些专业池,大家钓了放、放了又钓,使满塘小鲫鱼变成了滑口的"老头鱼"。特别是在手竿竞技比赛中鱼咬钩的信号更滑,几乎真口很少。究其原因,是频繁的比赛和钓手平日的试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用钓生口鱼的经验钓滑口鱼的话,无论浮漂下顿有力,还是大幅升降,多是连连提竿中鱼率却低得惊人。尤其是那些专业池,大家钓了放、放了又钓,使满塘小鲫鱼变成了滑口的“老头鱼”。特别是在手竿竞技比赛中鱼咬钩的信号更滑,几乎真口很少。究其原因,是频繁的比赛和钓手平日的试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尚立和 《钓鱼》2009,(12):22-23
前几天用钩铅和正常钩饵做了几次对比试验,情况与张先生差别较大:吸钩铅确实不容易,稍不留神,钩铅就会掉出管口而下沉。但是,张先生是把吸力夸大了,吸钩铅的力固然要比吸正常钩饵大好多倍,但不至于“使用爆发力”,也不至于“只有吐了水才能够吸第二口”,实际情况是:吸正常钩饵时,管内的水柱高出水面2厘米左右时,钩饵被吸离水底进入管内;吸钩铅时,管内的水柱高出水面10厘米左右时,钩铅就能被吸离水底进入管内。  相似文献   

13.
尚立和 《钓鱼》2008,(18):22-23
为什么钩饵会有盲区?又怎么知道盲区的位置? 每颖钩饵的盲区并非这颗钩饵本身所能造就的,它是整个钓组所受重力和浮力相平衡的产物。 当一颗钩饵的重量不能对已经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时,那么这颗钩饵就处在自身的盲区当中(如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或处在自身盲区的下方边沿上(如一触一悬状态,当一饵团重等于一钩重与调钓差之和时的两颗钩饵)。  相似文献   

14.
《钓鱼》2008,(18)
二、钩饵的盲区是整个钓组重浮力平衡状态的产物为什么钩饵会有盲区?又怎么知道盲区的位置?每颗钩饵的盲区并非这颗钩饵本身所能造就的,它是整个钓组所受重力和浮力相平衡的产物。当一颗钩饵的重量不能对已经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时,  相似文献   

15.
尚立和 《钓鱼》2009,(13):24-25
做一个不在自身盲区中钩饵的提拉试验,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使用6厘米长的短子线,18厘米长的长子线,依旧调高钓低,一触一拖,这样,子线长度差就是12厘米,短子线钩饵距自身盲区下方边沿的高度就是12厘米;这样即便把短子线钩饵提拉的高于铅坠,甚至将子线向上拉直,钩饵还不会进入盲区。  相似文献   

16.
刘兴南 《中国钓鱼》2004,(12):22-23
通常状况下,垂钓时我们最喜欢看到的场面是:立漂漂尾水上目被鱼吸食饵料的力量迅速拉至水面下,也就是浮漂有力地下顿,继而提竿中鱼。然而.从数次的垂钓经历来看,只有多种因素加到一起,才会形成浮漂有力下顿;失去这些因素或有相反因素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减小浮漂信号,直至十分微弱难以察觉,  相似文献   

17.
衣善新 《钓鱼》2009,(10):22-23
我在《再谈盲区》一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在上面的分析中,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大多没有考虑鱼钩的重量。实际上,在钓鱼活动中,鱼钩对漂尖的影响很明显。如果调目多于钓目,饵的化散和鱼吃饵抬头引起的漂尖反应是不同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钩的重力所引起。钓饵化散时,钩对漂尖仍有作用,漂尖上送少些。鱼吃饵上送时,钩在鱼嘴里,已不对漂尖发生作用,漂尖上送的距离要大些。”  相似文献   

18.
在野钓中时常见的一种竿线齐长、单钩直漂的钓法,是淡水手竿底钓(传统钓法)的一种,其基本组件一般为直径3毫米长200毫米直漂、直径0.20毫米钓线、钓鲫小钩、脑线长4厘米、铅皮卷线为坠。多数人将其钩坠漂调配为钩坠在水中的重力等于水对浮源的浮力,即钩坠未触底时漂的顶端正好与水面齐平。以粉饵作窝、面食作饵为例:垂钓时钩饵触底时漂顶微露于水平面,鱼儿吸钩抬头时浮漂上送。本人平时也较多使用这种钓法,效果尚可,在浮漂上送时起竿,中鱼率不错。然而,在长期使用中,也时有一些现象(浮漂反应)让人疑惑不解,其中之一就是有时…  相似文献   

19.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  相似文献   

20.
过去有个说法:“漂尾的粗细是影响浮漂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其实这个立论只能适用于称重性灵敏度,若将其应用于下顿灵敏度就失之偏颇了。 前面我们就③式对下顿灵敏性的分析是泛论,并没有对浮漂给予任何限定,所说的“漂尾的粗细是影响下顿灵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漂尾对下顿灵敏度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