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洋山深水港船舶航行模拟研究的船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过程中 ,涉及到航道宽度、航道水深、回旋水域等基本数据的确定。笔者采用船舶操纵模拟器进行航行模拟研究 ,根据洋山深水港设计规划和集装箱船舶的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分析、比较 ,选择最合适的船型 ,尤其是船舶主尺度和船舶吃水等基本数据 ,为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的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与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正处于紧张而有序的建设之中,一期工程将于2005年底建成.本文拟对建设中的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引航作业安全、周围船舶通航安全,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以引航员登离轮水域为研究对象 ,在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引航员登离轮水域多目标选址模型, 以青岛港引航员登离轮水域为案例,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与现有两处登离轮点相吻合,另可增加第三处外海登离轮点,供进入青岛港的超大型船舶进行引航员登离轮作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现行港口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结合沿海港口基础设施的功能分类和项目设施的投资效益分析 ,提出了社会资本项目单元产权制的港口资产管理模式 ,并对洋山深水港建设的投融资管理运行机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基于AIS信息的船舶进出港航速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近港航道效率及船舶安全,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集合的大量的海上交通特征信息中获取能够反映船舶进出港规律的、有效的、潜在的信息,建立船舶进出港航速控制模型.根据海上交通工程理论和数据挖掘技术,将实时采集的港口水域的AIS信息存放在数据库中,再通过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进行处理.该数据库具备统计分析船舶进出港各阶段航速分布的功能.以厦门嵩屿港集装箱码头为例,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对12万吨级集装箱船舶进出港的航速进行统计,获得此类船舶在进出港过程中的航速分布规律,并根据航速的概率分布特点给出建议航速,为船舶自动进出港、引航员引导船舶及港口主管部门更好地监管通航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掌握洋山水域船舶事故特征,提高通航安全和减少船舶事故的发生,选取2016—2020年洋山水域船舶事故数据,采用关联规则对事故特征进行时空挖掘,构建关联规则网络图,基于Apriori算法挖掘洋山水域特定通航环境下的事故潜在风险因素。结果表明:洋山水域船舶事故多发生于南支航道延伸段、漕泾东支线航道等水域;500总吨以下船舶与事故关联程度较高;易在大潮汛期间发生自沉、碰撞等事故;春冬两季为事故潜在高发时段。依据上述结果,给出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为洋山水域海事管理机构更有效实施现场监管、保障船舶通航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船舶引航安全的影响,结合专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引航员开展引航站和船舶疫情防控落实情况的调研。基于引航员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引航站和船舶疫情防控落实情况与引航安全的关系。研究发现,引航站、登船处、驾驶台和船员的疫情防控落实情况可以正向显著地影响引航安全。得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引航员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和引航船舶安全的具体影响。从海事主管机关、引航站和航运公司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引航员的不安全行为,采用鱼骨图分析引航员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引航员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进而建立引航员不安全行为干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港口引航员调研数据,对引航员不安全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仿真。案例计算结果表明:在干预策略实施期间,引航员驾引过程中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心理、不安全生理水平呈现先增后减的抛物线趋势。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能力提升速度最快,干预效果最显著。提升引航员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能力是减少引航员不安全行为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讨论现行船舶引航作业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多港口引航人力资源配置的模拟模型,提出模拟到港船舶的种类、尺度、作业方式、航线等需求变量分布算法,对长江引航中心的引航人力资源配置进行实例应用.计算机模拟结果证明,该模型能定量得出长江各港口所需配置的引航员数量及其组成结构,精度可控;还能较好地模拟引航人力资源配置系统中的随机性和动态性,为引航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Q-Max型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船舶在靠离江苏洋口港的作业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Q-Max型LNG船舶靠离洋口港LNG码头进行模拟.基于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通过Q-Max型LNG船舶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拖船子系统之间的有机组合,通过大样本模拟试验找出对靠离泊操作影响较大的风、流、浪条件,加强拖船配置后再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确定Q-Max型LNG船舶靠离洋口港LNG码头的限制条件,为拖船配置以及港口运营提供参考依据,保障LNG船舶靠离泊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对厦门港引航风险进行更有效的识别和评价,建立厦门港引航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相对于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根据三角模糊数的几何特征计算各指标的模糊权重,建立厦门港引航风险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初步解决现有风险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单值评价导致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为厦门港引航风险分析与评价提供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宝山引航作业区在航引航交接对船舶交通流的影响,采用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观测的船舶流量数据和水上交通冲突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交通冲突数据,从交通流状态、交通流速度、交通量损失以及引航艇在引航作业区航行时的交通冲突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进行在航引航交接时,宝山引航作业区交通流速度下降明显,产生的冲击波速度约为5.64 kn;船舶速度离散性增大,交通流通过能力下降;航道时间占有率急剧增加,平均引航交接一次约造成2.3艘交通量损失;某天24 h由引航艇造成的交通冲突共189次,其中42次发生于引航作业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船舶引航业务对信息查询的及时性要求很高,在总结国内引航业务基础上,设计引航业务功能流程结构;讨论船舶引航业务面向服务框架,包括资源服务主动发现模型结构、丰富对外接口服务、主动个性化访问信息的方式.核心内容是构建船舶引航业务领域本体,面向服务的软件结构,资源服务主动发现机制和基于语义的发布/订阅匹配算法.将船舶引航业务面向服务框架实施于多个引航业务系统验证,该框架具有很高的兼容性、领域资源访问的主动性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广播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轴辐式网络的长江集装箱航运枢纽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长江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不符合"大船配大线,小船配小线"的问题,通过调查长江集装箱运输现状,综合考虑航线、船型、运量和服务频率等因素,提出集装箱运输轴辐式网络模型。模型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最终选取武汉港为枢纽港,即以武汉港—上海洋山港为轴,其他各港口到武汉港为辐。研究结果表明,较传统运输组织方式而言,新的轴辐式网络运输组织方式广义总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节约1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根据洋山港自然、地理条件,运用目前在航道论证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的船舶操纵模拟器,有针对性地对大风天气下靠泊超大型船舶安全撤离航道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所选8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模拟船型撤离航道进行模拟试验的结果和在对试验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大型船舶安全撤离航道的具体方法.为洋山港超大型船舶在大风天气下安全撤离航道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船舶引航风险成因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控制或降低船舶引航风险,在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船舶引航风险成因重要性进行定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出船舶引航风险成因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运用模糊函数对相对风险的构成因子综合计算,得出引航风险成因的最优关联因数,进行船舶引航风险成因的关联度排序.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大风浪条件下引航员登船安全、周边船和被引船的安全以及港口的安全高效运营,选取合理的引航员登船水域至关重要。综合考虑熵权法和TOPSIS法的优点,基于熵权-TOPSIS模型对大风浪条件下引航员登船水域进行优选研究。以大风浪条件下广州港引航员登船水域选址为例,运用该模型对3个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求得方案2的相对贴近度最大。该方案所述的引航员登船水域为大风浪条件下最优登船水域,且与实际选址一致。经实例验证,该模型较为可靠,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维修方式的发展历史和维修技术的国内外现状作了阐述;简单介绍了设备诊断技术当前水平和有关内容;根据港机特点及目前诊断技术发展水平,提出了10个研究专题和开展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认为需要从组织管理、诊断技术、经济3方面进行优化分析,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后介绍了该技术在港口推广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