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特别关注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男女形象塑造。其笔下大量出现的"失势男人"和觉醒女人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深层思考。"失势男人"解构了男权中心文化主宰下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反面启蒙的作用,并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透过作者塑造的这两类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廖辉英为探索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在建国初始就有了"走出去"的大规模、系统化的策划,此后更甚。然而,通过多方调查和资料显示,效果不容乐观。中国文学要"走出去"无外乎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翻译及相关的途径推向国外市场让其"走出去";二是鼓励西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带动其他读者"走进来"。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认识和比较,以此来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6.
从福斯塔夫与阿Q在精神流浪这个视角入手,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个文学形象放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分析,对他们作为流浪汉的生存价值、生存方式进行新的文学观照,从而发现他们的人生,实际上也是生命苦囚般的体味和经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可视为人类生存困惑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中主要有两类父亲形象,一类是封建父权专制思想代表型,另一类则是老国愚民式的父亲符码。前者自然遭到子女史无前例的激烈反抗,后者则不可避免地被其子女和时代所抛弃。父权就在这反抗和抛弃中日益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鲁迅问题"的论争,这一命题则始终被视为只有单一内涵的"文学史问题"。因此,论争陷入了"各种观点自圆其说,不同观点相互对立"的僵局。要打破目前的学术僵局,让看似各自对立的不同观点,"各居其位,各是其是",必须转换学术思路:首先,从"文学史"回到"文学史哲学",在全面把握先秦以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前提假设"所蕴含的复杂内涵作一番学理反思和逻辑洗炼,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参照系;然后,再由"文学史哲学"回到"文学史",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做出准确界定,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巨匠莫泊桑、鲁迅的笔下有两位女性形象——“克拉丽丝”与“杨二嫂”。她们常被人们简单地冠以“小市民”的形象,莫名背上种种“坏名声”,却少有人从男性作家本位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她们。为此纵观两位“大家”身边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从“叙述视角”与作家“生活体验”等来分析她们对“克拉丽丝”、“杨二嫂”形象定位的影响,进一步理解这二位活跃在教材中,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充分地研究文本。  相似文献   

10.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对张洁小说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她在接受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出了与堂吉诃德形象类似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二者虽然在性别、时代、文化、个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灵魂深处的品质和精神共鸣相通。他们同是执着于理想信念而勇往直前的"疯癫"人物,又都因追寻理想时而无力抗拒现实变得忧郁与痛苦。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战争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浸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改变着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思想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众多国家,特别是对美国和苏联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作家立足战争,分析和反思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塑造了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文学的创作概况,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并总结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于"异国"形象的塑造或者描述,而游记为比较形象学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本文通过18世纪末期不同的形塑者们的游记和信件分析了歌德、赫尔德和佐伊姆因为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和视角,塑造的各自眼中不同的"他者"意大利的形象,构成的形塑者对于他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飘》中的郝思嘉作为范本,对其独特的女性形象进行提炼,并分别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条件、性格特征、惨淡结局五个方面对这两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做比较。对照她们作为一个时代女强人形象的异同,试图在众说纷纭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女性形象,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人性的解放自由,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潮流。这股潮流从西方传入中国,深受封建传统压抑的中国文坛,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迅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曹禺的《雷雨》等一批进步剧作,就是在这种进步思潮的推动下问世的。这些作品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及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欧洲文学的影响,闪烁着时代进步的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和曹禺创作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繁漪正是由文学形象中“前驱”和“后继”的纽带相系而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 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典型的悲剧命运、典型特征、美学性格塑造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个体所具有的相同的美学价值作些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提出"正邪两赋"论,并塑造了贾宝玉这一具有"正邪两赋"人格内涵的形象。贾宝玉"正邪两赋"的人格是"清明灵秀"之正气与"残忍乖僻"之邪气搏击斗争的产物,使其成为一个"正邪两赋"的矛盾集合体,具有"情痴情种"和"逸士高人"两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16.
王卫东 《职大学报》2015,(3):1-6,110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儒家推崇"君子"人格,主张通过内心修养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墨家追求"兼士"人格,主张实行"兼爱"以实际行动追求"兴利天下"的功利境界。从人生价值目标、素质修养、处世原则、生活风格四个方面比较两种分属不同类型的人格,各具特色,存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虽然它们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因封建社会历史条件带来的狭隘性、局限性,但对于建构现代社会理想人格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创造社先后创办的一系列期刊中,尽管有许多人参与编辑,但成仿吾却是一个核心人物,他为刊物所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没有人能与之相比.而以成仿吾为核心的创造社系列期刊,对于20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革命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造就了属于他们的文学"圈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创造社刊物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就是提倡浪漫主义、注重理论批评和文学论争.但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宗派观念,也使创造社刊物缺乏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客度,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刊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给他们自身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学,它的生命在于艺术形象,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刻画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红楼梦》在这方面确实难能可贵,不但刻画了三、四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而且精心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形象——贾宝玉.不朽的文学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功能,而且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它所包涵的意义和价值.《红楼梦》一诞生,贾宝玉这一典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历来评述者,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诸如一度盛行的“市民说”、“传统说”,乃至“农民说”,众说纷纭,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急先锋、勇士”、“封建礼教的叛道者”,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从庸俗社会学的观念出发,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急于功利的结果,不免有失  相似文献   

20.
两千多年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毁誉参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诡辩性的命题。考虑到"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是"二无一"公式的具体运用,那么论证"白马非马"的诡辩性也应该从此入手。本文认为,"二无一"这一公式有两点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另一个是类和子类与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正是这两个区分的缺失,造成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不断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