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在非洲进一步树立并保持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发展模式受到肯定,中国影响力得到认同。而近年来全球格局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等历史大事件频发,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任务更为艰巨。影响中国在非国家形象构建及其前景的因素,不仅包括中国自身的话语传播能力建设,也包括西方价值观和对华态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以及非洲基于自身利益对中国模式的解读与诠释。未来,发挥好非洲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促进中非民间舆论良性互动,提升中非人文对话的效用,推动西方友华言论在非洲的传播,引导不同主体通过不同方式参与中国故事讲述,将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国际传播研究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且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外交以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非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从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我们在话语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不足,可以起到管中窥豹和以点带面的作用。上世纪50-60年代,处于弱势的新中国通过在非洲的强势外交,为中国在非洲乃至国际上赢得了强大的话语权和崇高的国际地位。其中的经验可总结为:1.高度重视非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对非提供政治、经济和外交支持;2.周总理三访非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巨大感召力;3.舍得投入,采取了大力援助、民间外交、媒体投放等多元化战略。而进入新世纪的今天,"西方描黑"和"非洲担忧"的相互结合,加上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强势地位以及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存在仍处于初级阶段,又使得中国在非洲的舆论环境和话语权建设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正德国阿尔弗莱德·克诺普夫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他在中国和非洲都生活过很多年,对双方的了解,奠定了该书的写作基础。该书研究了在非的百万中国移民给这个"全球自然储存库"带来的具体影响。其主要观点包括:一、中国抓住时机开展对非援助和投资。作者认为,与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抛弃非洲不同,中国在不断扩大对非援助与合作规模。从政治层面说,非洲在中国的外交议程中处于重要位置。习近平任职后的首次海外之旅就选择了非洲。这与美国形成了一个鲜明且"刻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举办第三期非洲国家政府新闻官员研修班为促进非洲国家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推动中非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第三期非洲国家政府新闻官员研修班8月13日在深圳开幕。来自非洲17个国家的总统府或总理府新闻发言人、资深新闻官员共18人将参加为期两周的研修。他们将访问深圳、贵州和北京,与中国新闻界进行交流与沟通。在开幕式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说,当今世界范围内,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很大一部分新闻信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仍然很弱小。因此,有必要加强发展中国家媒体之间,特别是中国和非洲的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自己的媒体来报道真实的中国和非洲,反对和抵制西方国家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歪曲报道。研修班成员、埃塞俄比亚政府新闻部长伯翰·海鲁表示,新闻信息对于社会各方取得一致意见,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对新闻媒体能够实行很好的引导,将非常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双方在政治、外交、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中非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中非之间的利益,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具有更深远的世界意义。然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非洲国家,长期以来均深陷于西方媒体刻板印象化的负面报道之中,并且非洲社会对中国发展及其与非洲的合作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知。这不但限制  相似文献   

6.
非洲,曾几何时.从冷战角斗场变为西方的政治实验场。进入90年代,冷战的尘埃尚未落定,西方就向非洲发起了“民主”攻势。他们组织了一个“非洲全球联盟”,为非洲绘制“发展蓝图”。这些设计大师们对非洲  相似文献   

7.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作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发展项目总监、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是美国研究中非关系及中国对非援助的专家。其代表作《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以客观笔触全面解释了西方国家所不能理解的非洲对中国普遍抱持欢迎态度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了中阿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关于这次峰会,大量的西方报道都非常片面,只有极少数的报道比较全面。因为许多西方媒体在这次共计有四十八个非洲国家(其中四十一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的峰会上,只关注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和苏丹总统埃玛尔  相似文献   

9.
喀麦隆是个被原始热带雨林覆盖、拥有许多秘境的中非国家,被西方媒体誉为“非洲最美、最神秘的地方”。它有200多个民族。当问起那些生活在丛林里的原始部族的情况时,当地人只是露出神秘的表情,说他们属于大自然。一位前来支教的中国女孩,该如何面对一系列奇异风俗?她为何会受到非洲大酋长的敬重?请看她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月30日~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等非洲八国,分别与各国总统举行会谈。其间,中国与非洲八国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文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胡锦涛主席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关系中又一件大事,访问的巨大成功将对中非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境外媒体对此予以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30日-2月12日的13天时间里,境外英文媒体共刊发305篇报道和评论。 境外媒体主要关注重点是胡锦涛出访非洲对加强中非关系的意义,中非经贸合作的内容与影响,中国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立场,西方与非洲国家对中国加强与非洲关系的警惕与疑虑,舆论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特点。本刊选编境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以供外宣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再次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带入公共视野,有分析家认为,未来世界会更加印证其理论,东西方几大文明间的对峙和冲突会愈发明显,并最终将世界重新拖回战场。尽管目前的态势不足以让所有人信服此情况的发生,但文明和文化间的隔阂和不了解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和非洲在不断加强双边关系的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因为误解和不尊重而产生的冲突和摩擦,正如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林松添所说,我国与非洲国家之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国际新闻的流动中,西方国家在国际传媒中对中国的指责是否公平合理是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指摘增添了中国外交中“软实力”的建设代价,使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大打折扣。 要改变现有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并塑造美誉的国家形象,就需要考虑如何在传播全球化的流程中表达中华民族的历史,阐释中国“和谐文化”的意义。 成功的和谐文化传播不仅要随着中国对非政策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还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引领中国对非外交活动的进展,从而更彻底地赢得广大非洲国家的受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11,(1):65-65
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5周年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发表5周年 2011年,是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5周年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发表5周年。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国的青年团体为促进中国青年与非洲青年的友好交往,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尽量增加中国青年与非洲青年直接了解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进入90年代,中国青年组织与近30个非洲国家的青年组织进行了互访。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21世纪的栋梁。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青年工作,注意发挥青年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青年寄予很大的希望。来华访问的非洲国家青年代表团,对此给以高度的评价。曾代表中国青年去非洲参观访问过的各种代表团成员,谈到访非观感时,无不为非洲青年在争取民族独立和  相似文献   

15.
中外主要媒体的相关调查显示,非洲人对中国评价极高,非洲人不仅高度赞许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巨大成就,也乐见一个发达、繁荣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2月14日,非洲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截至6月28日,非洲累计确诊病例近36万例,且保持着增长势头。疫情给中非合作以及中国在非形象带来较大挑战。非洲媒体涉华报道是了解非洲国家对中国认知的重要窗口。中国学界关于非洲涉华舆情的研究目前规模较小,关注范围也主要集中于部分英文媒体。本文选择塞内加尔主流媒体进行观察,有四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9月9日-10日,第四届中非智库论坛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上百位中国与非洲各国的政要、著名智库学者参与了两天的讨论。作为新型智库代表,笔者受邀在开幕全体大会上作主旨发言,并有机会与不少非洲智库的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通过分析非洲智库对中国发展的看法,以及比较中国这些年软实力的得失,笔者认为,目前非洲智库正处于对华看法的转型升级关键期。加强对非洲智库的交流,对于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件性价  相似文献   

18.
高峰 《职业圈》2014,(22):45-47
自上世纪80代初改革开放以米,中国从“自力更生”的封闭式经济重新融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分1二体系中,并凭借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亲商政府的大力推动,大量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迅速抓住世界特别是东亚产业转移的机会。短短20余年,无论是在美国、欧洲、拉美、非洲、中东,还是中亚,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各种“中国制造”风靡全球。  相似文献   

19.
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涵盖54个国家约12亿人口,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非洲国家政治趋于稳定,经济改革日益深化。中国与非洲相隔甚远,但中非传统友谊深厚。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自身财力紧张、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援建了坦赞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相似文献   

20.
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建构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在非洲拥有广泛影响力及话语权,绝非媒体一家之力,而是多主体协同统一、整合传播的结果。多主体、多层次、立体整合传播,协同建构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应成为中国必然的战略选择。除对非传播媒体外,有五个层次、多个主体,可供整合建构中国对非影响力及话语权。政府层面:国家领导人、驻非各国使领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