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章摘句老雕虫”,是唐朝诗人李贺对那些皓首穷经,死抠书本的老书生的讽刺。新华日报有人借用这个说法,把从事报纸编辑工作30多年的左克同志称为“老雕虫”。开始,左克对此不无反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喜欢上了夜班编辑工作,对别人称他“老雕虫”也不再反感,甚至心里有一种自豪感。他从25  相似文献   

2.
一字之师     
郑谷是唐朝的诗人。他七岁就能作诗。有一次,老诗人司空图前来拜访他的父亲,看他聪明,就问:“你读过我的诗没有?”郑谷闪动着大眼睛说:“您的《曲江晚望》有两句:‘村南  相似文献   

3.
一、“谋杀”诗人刚刚在散文集里读到一篇回顾美满婚姻的妙文,是台湾名诗人痖弦先生和夫人桥桥合写的。痖弦早年写出气象万千的长诗《深渊》,和许多至今仍脍炙人口的短诗,在台湾新诗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中年以后,痖弦先生搁下了诗笔,成为诗坛一大憾事。其因由,在本文中,他引了巴尔札克的名言:“幸福杀害一切诗人。”并以“被害者”自命。就是说,作为诗人,他是被幸福的婚姻“谋杀”了。虽然他受宠若惊地声言:“没有任何的辞章能与生活甚至生命的本身相抗衡;有时候,‘过’一首诗比‘写’一首诗更美丽!”这般自慰自解,诚然圆通。另一个现成的例子,是“童话诗人”顾城,他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曾经很享了阵子“齐人之福”,却困在三角里头出不来,终于精神崩溃,拿斧头杀掉妻子,然后上吊。只是,如果诗人和幸福,永远不能并存,此说若成定理,于诗人于诗,都糟透了。诗人  相似文献   

4.
91岁高龄美国诗人史坦利·库尼兹最近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诗歌类奖。已经勤奋写作近70年的老诗人仍然文思泉涌,创作丰沛。他和出版社至少还订有三本书的合同,今年1月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这次诗人因第9本诗集《走过人生:晚期新诗精选》而获奖,虽然是迟来的荣誉,但却是实至名归。库尼兹早年在哈佛大学念书时就崭露头角,被奉为形而上学派诗人的佼佼者。他的第一本诗集曾在1959年为他贏得普利策诗奖。后来还得过“惠特曼诗奖”和“全国艺术  相似文献   

5.
有个老笑话:有人给大诗人杜甫的庙送来了“杜十姨”的匾额,原来是他听人说:“杭州有座杜拾遗庙。”他以为庙中供奉的是晋代诗人刘伶贤妻杜十姨,闹出一幕笑剧。这种只闻音同、不察意异的笔杆子仍时有所见。请看下例: 将“蔡廷锴”误为“蔡廷楷”(8月21日《新知识报》三版《毛泽东与哪些著名民主人士通过信》),将“武伯纶”误为“武伯伦” (8月25日西安晚报一版《“八办”成  相似文献   

6.
“蒙昧也人生!霎时间浮光掠影。晓凉颢露凝,初日熹微已如病。”“诗人病了——却怪他窗外天色/怎的这般阴沉!”“我吐血的病,三年来时好时坏,但我不怕死,死了就完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07,(12):29
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会上演讲。他的演讲尖锐,幽默,锋芒毕露,妙趣横生。女速记员时而在速记簿上写着:“笑声”、“掌声”、“暴风雨般的掌声”。忽然有人喊道:“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相似文献   

8.
陈旭 《陕西档案》2003,(3):30-31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陕西三原人。他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名诗人,还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老报人,他创办的“竖三民”报,曾在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们新闻战线上最年长的老战士赵超构(林放)同志,为人民的新闻事业奋斗了近60年,以83岁的高龄,还在写作、还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真可说是鞠躬尽瘁,由于心、肺、肾衰竭(前几年还患肝病),终于,“站完最后一班岗”,倒下了!上海老诗人王辛笛悼诗云:“伤心未晚街头望,从此诤言少一人。”我是他多年的老友,也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从1944年初识赵超构、1945年进《新民报》与之共事,也已有近50年时间。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包括十年  相似文献   

10.
子生 《新闻三昧》2006,(8):40-41
网民应不应该有导向意识?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在网络媒体和网民之间只是双向交互地传播信息,无所谓“导向”。最近围绕新浪论坛上一篇帖子发生的热评,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疾农民如仇》是一名自称“北京政治老师”(即“北老”,“政治”取自“正直”的谐音)的网虫6月12日抛出的大约4000字的帖子。帖子发表个把月,点击率突破百万。这令“北老”大感意外。他说,有人在跟帖里悬赏两万让他“曝尸街头”!他惊呼:“我4000  相似文献   

11.
报刊集萃     
智慧幽默《毒药》一次,邱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 “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邱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 我就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相似文献   

12.
王峰 《兰台世界》2014,(5):105-106
南宋画家马一角在画风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善藏”。而本文首先对他及其“善藏”画风作个概述;其次讲他在画中的“善藏”艺术;再次论述他在画作构图上的“善藏”之风;最后讲他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善藏”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镇江焦山书藏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城镇江山明水秀,名胜众多;是全国有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誉,也是历代藏书的圣地。先后出现过文宗阁、焦山书藏、绍宗藏书楼等全国有影响的藏书楼,其中焦山书藏最能体现“书赖名山藏,山因古书觏”之特色。 焦山书藏为清著名学者、三朝重臣阮元首倡,这是他继杭州创办灵隐书藏后创办的又一重要书藏。嘉庆十八年(1813)阮元任漕运总督,这年春天,他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及藏书事,议决在焦山设立书藏。嘉庆十九年(1814),阮元命丁百川等人在焦山西麓海西庵内建楼五楹,以作藏书之所,定名“焦山书藏”。 为了加强焦山书藏的管理,阮元做了大量工作,从书库的布局、书橱的制造到书籍的编排都亲自过问,就连象刻印章、管钥匙之类的小事都亲自嘱办。他曾“属借庵簿录管匙之;复刻铜章、书楼匾、订条例,一如灵隐;观察丁公百川为治此藏事而蒇之。”(阮元《焦山书藏记》)他还酌订规程,制订了具体的《焦山书藏条例》,规定:一,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二,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满“相”字号橱,再收“此”字号橱。三,印钤书面暨书首叶,每本皆然。四,每书或写书脑,或挂绵纸签,以便查检。五,守藏僧二人,照灵隐书藏例,由盐运司月给香灯银十两。其送  相似文献   

14.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15.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  相似文献   

16.
8月2日下午3时,我陪北京武警部队的中年诗歌作者殷德江,来到北京东城区一座幽静的小院落,看望我国文学界老前辈、86岁的著名老诗人臧克家。臧老笑容满面,站在他的房门前迎接我们。我紧走几步,上前握住臧老的手,向他问好,并把殷德江同志介绍给臧老。臧老微笑着把我们让进客厅,在沙发上落座,并让人端上切开的西瓜、洗净的鲜桃招待我们。臧老笑着对我说:“你有好长时间没来了!”“是的,有一年多没来您这儿了。”我说,“您寿辰那天,我本来要和韩少华等同志一块儿来看您,因临时有事,没有来成。”“我知道,他们对我说了。”  相似文献   

17.
五、善于隐藏观点,掌握“藏”的艺术。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呢?这就要研究“藏话”的艺术。1.“藏”在幕后。有些新闻事实本身不足以显示记者的思想和倾向,而幕后的事实又不能和盘托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特殊的语体和笔法把幕后的  相似文献   

18.
偶读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看到这样一段话:“……正文斋谭氏,翰文之徒,庚子后最有名,藏不全宋本数十种,种留一帙不售,云将留之以教生徒,有心哉!”。把数十种珍贵的宋版书,每种留下“一帙”不卖,用以来教接班人,想得远,的确是“有心哉”! 去年,我国出版界访英代表团回来介绍,说到英国剑桥有一家书店的老板,让他的儿子在书店做各种业务工作,之后让他负责音乐部的业务,准备将来由他的儿子来接他的班。这也是“有心哉”的一例。还可以举解放以前出版界一些“有心哉”的例子。第一次国  相似文献   

19.
商恺同志是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老领导。没有想到,具有这样“三老”身份的长辈竟然要我这个晚辈为他的新作《致青年记者的60封信》一书写一篇序言!当他提出这个希望的时候,我开始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我深知他的为人,很快就理解了他的真心实意,便没有再做什么过多的推辞,就欣然应允了。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友在新闻界干了大半辈子,最终职务是记者。去年离休前去某市采访,如实填报记者身份,未报已经作废了的级别,结果食宿安排大难。一天市委书记来招待所偶然撞见了他,大喊:“你这老上级,怎么不通报一声就来了!”当众把他好一阵埋怨。招待所顿时慌了手脚,马上为他重新安排食宿。此后办事,顺利异常,一路“绿灯”。老友讲完这段经历,叹息不已。市委书记喊一声“老上级”,竟有如此神奇效应,倒使我忆起了儿时听过的一个故事,旧时代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