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库恩"范式"论的形成、发展及"范式"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库恩"范式"理论的人文价值,进而阐述了库恩"范式"论引发的对科学的人文价值的理解,并探讨了科学的人文价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教学论发展的危机与范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定荣 《教育研究》2005,26(7):44-48
库恩的范式理论把科学的发展看成是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过程,范式从形成到变革分为四个时期,即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教学论的发展应表现为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嬗变与更替;教学论的发展目前处于危机阶段。教学论摆脱危机的方式在于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型,从目的一手段范式转向人文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形成了系统工程论、生态系统论、学科理论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代表性观点,呈现出鲜明研究特征。注重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存、学术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系统思维方式同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教学论研究范式在教学论学科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以凯洛夫教学理论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主流教学论范式被动摇后,教学研究的新格局、新体系并未形成,教学论研究范式正处于"迷茫期",这表现在:研究信念已经分化,问题框架有所偏失,话语体系断裂隔膜,解题思路和研究方法显得乏力。教学论研究要走出范式迷茫,需要重新凝聚研究信念,确立新的问题框架,创新教学论话语体系,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如此,教学论学科才能获得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是以往经验主义在新时代的一种综合表现。它的形成与出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 .教学理论认识论研究范式的“疏落”;2 .教学实践中经验主义的“上浮”;3 .学科发展中的学习论倾向。由于它本质上背离了理论研究的一般范式,因而它不可能产生对教学实践真正有用的知识,从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对教学实践发生效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按照综合课程发展的历史演进,通过分析二元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分立、连续理论主导下的“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统整、概念重建主义主导下的综合课程范式转换、整体有机论主导下的体验课程.展望了基于核心概念理解的综合课程时代。  相似文献   

7.
实体思维长期渗透于教学论研究中,并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目的和对象、方法和范式及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当代教学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束缚和桎梏,使得当代教学论研究面临着理论发展僵滞,学科建构的封闭与窒息,理论的实践指导力弱,“研究者”的孤独等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中主要存在着研究取向论、入学范式论、文化范式论和社会学范式论等几种类型。按照库恩范式理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论存在着知识信念论证不足、价值主体不清、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不深入、忽视范例研究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尚处于“前范式学派”阶段。走进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实体思维长期渗透于教学论研究中,并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目的和对象、方法和范式及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当代教学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束缚和桎梏,使得当代教学论研究面临着理论发展僵滞,学科建构的封闭与窒息,理论的实践指导力弱,"研究者"的孤独等方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论研究范式是从事教学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遵循与认同的理论、方法等构成的一套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教学论研究范式主要经历了形式逻辑学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学科类研究范式、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类研究范式三种类型。从研究的发展来看,未来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将以人、科学、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以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需求为价值导向,以融合与创生为手段。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分别从德文与英文翻译过来的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尽管其各自的研究都共同指向课堂教学,但由于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对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两种难以通约的研究范式,前者根植于德国深厚的新人文主义的"教化"(Bildung)传统,属于欧洲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范式;后者则与课程论以及不同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相联系,属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范式。清理20世纪我国从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引进的教育学科的概念,弄清不同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我国语境中的变化,是新世纪重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弦论作为最有希望的统一理论,在理论物理学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得到霍金等一大批物理学家们的极大推崇。不过到目前为止,弦论并没有得到经验的验证,也没有发展成为完备的形式。对于弦论的争议仍旧处于激烈的辩论之中。值得强调的是,弦论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而是代表着高能物理学在实验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用高度抽象的数学工具来求解疑难,寻求理论统一的新物理学范式。弦论作为一个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是不可证伪的。文章将从范式变革的角度,对弦论范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进行论述,打破传统的关于弦论科学性的争论,以期对当下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论学科建设应在教学理性的指导下重新思考教学存在,要走出方法上唯科学和理论论证中以逻辑代替实证的误区,从教学存在、教学论研究范式、教学论接继发展、教学理论传播四个层面上关注教学论的发展,重视教学论发展的智力基础和现实基础,研究教学理论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范式”概念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本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与主要成果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发现,范式的转换的确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动力或有效途径。“教学论知识是各种不同范式之间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视野中的教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理论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总是与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联系在一起的。教学论史上先后出现过逻辑演绎研究范式、自然类比研究范式、实证分析研究范式、人文理解研究范式和生态学研究范式等五种教学研究范式。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涤荡之下,教学研究范式又呈现出一些后现代的特征,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课程、学生、教师、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教学论? 学习的理论,发展的理论,动机的理论,或者与教师有关的人类行为的任何别的理论,其本身都不足以给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为了阐明教学活动的原则,要应用这些理论的成果、概念和模式,我们还需要一种中间的理论。布鲁纳布鲁纳概括地叙述了教学论的本质特征。教学论当然应该利用学习和发展的理论,但由于心理学理论是描述性的,要想区分和阐明大量的现象,那么教学论必须是约定俗成的通例。皮亚杰也许已经告诉过我们,守恒的概念直到具体运思阶段才算形成;教学论则必须阐明促进对守恒概念理解的最好的方法。这不仅牵涉到心理学的理论,而且牵涉到对要学习的内容和知  相似文献   

18.
综合课程发展史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综合课程”与“经验综合课程”是早期综合课程的基本形态。而统一‘这两种原理是20世纪综合课程发展的主旋律,杜威批评了“外铄论”和“预成论”,确立起“现代连续论”,从而从理论上推进了综合课程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理论发生“范式转换”,走出“泰勒原理”的框束,“概念重建主义”对分科课程的深层反思为综合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从课程改革实践来看,约有14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0个综合课程,并建构了综合课程类型的框架,注重综合课程的设置,已成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9.
张传燧  石雷 《教育研究》2012,(3):82-86,91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既指外来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也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改造与转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和范式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主要有: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原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推进和实现中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从理论基础、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到建构方法的整体创新和原创性探索。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云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109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各个理论领域的变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分析现代范式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形成了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与现有的课程理论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五个特征: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与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