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教育哲学如何关怀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最为关心的就是人的生活及教育实践,它的根本目的与方式是,通过思想为生活在一起的公民思辨塑造灵魂(德性)和社会正义的教育秩序的理想、目的或原则,这是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根本内涵.教育哲学无法直接去"过"生活,而只能是"思"生活或"言"生活.教育哲学的可能性在于能够提出教育和生活的基础问题,并在思想的深处反思造成现实困境与问题的价值、观念或意见.为此,教育哲学探寻涉及教育的理性真理,形而上地洞察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价值和基础原则.教育哲学只有超越各种意见到达关于教育存在之根本秩序的理解,才能为生活及教育提供有意义的思想理论.如果教育哲学放弃或遗忘根基性的形而上追问,关于教育的形形色色的错误意见就无法得以辩明,教育哲学就会真正缺乏目的感、价值感和实践感,它自身也就真正疏离了生活及教育.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关乎思想的根本事情,它只关心生活的整体和意义,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哲学是关乎人之根本即“自然”的事情。依据于此,哲学必然不是观念,不是概念体系,不是逻辑或逻辑思维,不是语言本身,也不是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它既不是人类其他经验和“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世界观的归纳和类比。同样,哲学不是化。哲学只是哲学“本身”。现代哲学在观念哲学中“浸泡”得太久,离真正的哲学已经很远很远,可以说不成其为哲学了。要“恢复”真正的哲学,只有回到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从哲学的“自然”出发考察哲学是什么。此时必须避免用现代“观念论”套用古希腊哲学家。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技术的哲思经历了“无思之思”、“有思之思”和“反思之思”三个阶段。“无思之思”是哲学史中对技术的不显眼的、零散的思考;“有思之思”是自技术哲学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对技术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反思之思”是对于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4.
<正>"思",是哲学最为常见的活动和基本方式。通过"思",哲学向所有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头脑发出呼唤,解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通过"思",哲学充满着对真理的思考、对人类的思考、对思之起源的思考;通过"思",哲学对"为什么"进行发问、体悟和心得。然而,反观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已惯于摒弃哲学之"思"本该需要的发问、体悟和心得,常用虚假的"思"之状态的方式,让学生在完全被动的状态中,接受教师自认为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等的灌输。这种看似"召唤"思、实则"闲置"思的状态,具体体现在课堂的符号之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老师需要以“回到生活本身”的姿态,以感性美学的视野来审视作文教学.感性美学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引导学生在感性层面上体悟生活,这构成了作文教学之根本;以感性眼光观照生活,可以找到逝去情感的本真性,从“为文而造情”走向“为情而造文”;在感性美学层面思考生活,还可以恢复原初的判断力,让学生的议论从“道理”走向真正的“思想”.因此,感性美学方法是基于对人和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它为传统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反思不仅指向哲学思考的对象内容,而且也指向哲学思考本身,即哲学是思想思想。任何哲学理论、哲学研究都绕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而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为了研究人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爱智”传统引发人们对终极事理的探究,这是形而上学得以建立并长期统治西方学界的根由,但它对本原性实体的迷恋和由此造成的“形上”与“形下”两重世界的分割,终于导致其自身的被颠覆。形而上学解体后,对待哲学形上思考的职能,出现了解构型思维和建构型思维两大倾向,不过既然人的终极关爱难以消解,则一味解构自不可行。要解决后形而上学视野中“形上之思”如何可能的问题,需要从思考对象、思考范围和运思途径三个方面重新加以检视,而根本的一条在于转换思考目标,回归生命本原,以开启适应现时代生活方式的自由解放的生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哲学上的争论不单是哲学家个人观点间的碰撞,同时反映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思想成长历程。本体论曾经是哲学界关注的焦点。近代以来,随着知识的积累、理论的丰富,哲学家们更加注意于认识论研究.实践引起思考,思考推动认识,只有认识的不断深人,才能证明和弘扬人的主体性。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差异及其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透视近代以来人的主体观念恢复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之学教育哲学作为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具有追随哲学、继承并弘扬哲学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此为教育哲学之根本,亦是教育哲学演绎之根本前提。故曰,教育哲学是热爱智慧之学。何为教育智慧?难以用知性定义确切表达,因“智慧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神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而哲学智慧非一般智慧,非“龙鳞凤尾”的组合物,而是把人生作为宇宙运动的一个质点的某种赋形思维,而是在如此无垠而又辉煌的大背景下寻觅自身理想的运动轨迹的总体坐…  相似文献   

11.
韩震 《教学与研究》2005,12(12):51-56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人的发展而言,哲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素质,使人变得富有理性,使人有坚实的人生信念和理想,使人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使人的言行富有条理.努力学习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一方面被认为是脱离现实的高深学问,但同时又被看做是流行的知识,造成这种尴尬处境的原因是我们误解了哲学。哲学思考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源于人的生活本身。各种流行的知识不仅不是真正的哲学而恰恰是哲学所要批判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其表达方式是概念性的。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4.
The article is an essay on Naoko Saito's recently published book American Philosophy in Translation. We attempt to draw out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e book as it moves through its eight chapters. The author finds that American philosophy, which she takes to be rooted in pragmatism, whilst it owes much to Dewey,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in order to mee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hallenges, with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She asks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place of the tragic sense of life in philosophical thought? What is a philosophy of affirmation and chance? How are we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ntranslatable? What are these connections between transcendence, trans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ore specifically, how are we to underst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hilosophy in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y as translation? And how does all this offer us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democracy,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ore generally? One specific suggestion is that an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an be transformative in terms of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Saito's project throws up some important ideas that are pertinent to our times. We question the central idea regarding language education, whilst we welcome this scholarly volume.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学既是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又是教育反思方式的创造,二者相互建构构成了教育哲学的完整内容和方式。教育哲学和教育变革的内在关联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教育哲学对于教育变革的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优化人们思考教育变革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反思教育变革的意义、促进人们教育变革观的成熟、提升人们的教育变革境界四个方面。教育变革时代教育哲学价值的发挥需要我们勇于担当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理所应当从生活出发而最终又指向生活,生活是人的生存实践,是哲学和哲学家的出发点和归宿,哲学是生活的产物,是实践的结晶,是哲学家的生活,哲学家是在生活世界里抽取“时代意识”的实践者。以人为本,贴近时代,贴近人心,是哲学的生命所在,哲学当靠近生活,生活应走向哲学。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教育哲学,是把不应该产生知识的哲学中的"哲学知识"搬移到教育思想领域,并据此统治、规制和异化了人类的教育生活,制约了人类教育认识的深入,带来了种种教育领域的困惑。2008年初出版的《教育知识论》一书,以教育生活为本,以哲学思维反思为手段,重新编制了教育学思想的序列,是发生在教育哲学领域的一种新思维,无疑应该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只是理论建构的需要,更是革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构造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主导方向,并将其原有的前卫理念先行地注入到当代实践和思想精髓中,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新生活阳光的照耀下,重新唤醒当代学者的学术良知和使命,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