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充满智慧的语言。对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我们用心灵去经历、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咀嚼、消化,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  相似文献   

2.
一直都被这篇课文感动着。作者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抱母亲,来传达内心对母亲的感激,用朴素却饱含真情的语言娓娓道来。母爱,直抵心灵!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关注细节,用心灵去触摸语言,让爱温润,让爱弥漫。  相似文献   

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摸透学生的个性特点, 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要用爱的雨露 浇灌着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照耀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 要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用宽容 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打开 学生的心扉,让他们自由地翱翔,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来看,构成教材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都是创作者人生阅历的体验、学识智慧的结品,需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本有感性的体悟,有整体的感知,读出作品的美感,品出作品的美质,激发真情.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5.
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人性灵动的语言,是充盈智慧的语言。所以,对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字,都需要阅读者用心灵去经历、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人性灵动的语言,是充盈智慧的语言。所以,对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字,都需要阅读者用心灵去经历、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无论是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是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概莫能外。唯有如此,方可使它本质张显、生命还原、灵性生成.继而转化为学生的生命精彩与精神底色。  相似文献   

7.
《湖北教育》2005,(7):44-47
“儿童的眼里有一汪鲜洁的清泉,期待着教师精心的呵护;儿童的心灵是一方纯真的世界,渴望着教师真情的引导。”在刘小杰老师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又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在语文教学中,她满腔热情地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之火,精心地呵护着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领着孩子们走进灿烂的、充满情趣的语文世界。  相似文献   

8.
马继红 《快乐阅读》2013,(11):101-101
从教十多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法宝。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吐真言,说真情,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益呢?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人的一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小学阶段,是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汉字,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用智慧去品味,用真情去解读,用心灵去经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会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科学地开展阅读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学会理解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就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让课堂更加精彩,更好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释放.作文教学是教师用心去开垦每个学生心中的一方田地,而辛勤的老师又像一个探索者,一个开垦者。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要用智慧和理性去努力探索一个个斑斓的世界,保护每一片灵性的火花,呵护每一腔真情的倾诉。为此,我们的作文课堂应该充满人文的光辉。让学生的思想在个性化的天空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个体来对待,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智能素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的健康的情感、诚信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让思品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每个思品教师的心愿和追求。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上做到这一点,有效的做法就是:教师要精心营造真情课堂,给课堂以生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思考、讨论、经历、体验、感悟……思品教育必须渗透于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故事、案例、情境、活动中,融合在师生都能彼此投入的氛围里。作为思品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构建真情课堂,用真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良好的德性在学生“心灵的颤动”中形成。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从教二十几年,每接任一个新班,我都准备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读懂每一个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日记》2009,(9):F0002-F0002
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从教18年来,一直追求语文课堂的“真、善、美”,力求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收获知识和快乐。多年来,在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等方面深入钻研,形成了“变换角色,走进意境”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  相似文献   

14.
在四川省南充市涪江路小学的校园里,《拂晓阳光》的孩子们用心灵去感悟,用汗水去浇灌,用喜悦去拾取……一篇篇精美的日记、一份份沉甸甸的习作破壳而出。下面选刊四篇文章。一起去赏读吧!  相似文献   

15.
真情颂     
我们渴求的阳光,我们渴求的的双臂———是那温暖,是那援助,都来了,都与春雨一起回来了。大家融在了一起,一起沉醉,一起歌唱,一起编写着一首华美的真情之歌。我们一同用心捧起晶莹的雨滴,用手挽住春风,挽住我们永恒的青春。哦,人间真情,你洗去了生命中的灰暗,抹去了脸颊上的泪光,拨响了心灵的琴弦,染亮了青春的色彩!于是,我们懂得去珍惜,用友谊与真情储存,用幸福与快乐蕴藏,直至心窗关闭,直至灵魂的翅膀不再飞翔……风帆!一张写着真情二字的风帆,迎着晨曦,冲破层层迷雾,驶向真情的海洋;又随着晚霞,采撷颗颗繁星,驶回真情呼唤的港湾。哦!这就…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笔者认为,每一篇文言课文的教学,都可用“四读法”建构:导读、诵读、研读、赏读。这四读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为旨归,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僵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 语文是感性的,一切语言文字的自然组合所构建的文本,皆为心语,皆为诗语,都是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一级级阶梯。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和记忆的心跳。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就是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艳 《青海教育》2011,(4):26-27
一、新老教师都要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新课改首先要走进教师心灵深处,才能走进课堂深处。我们说走进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修学习;走进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新课程理念灌注课堂。  相似文献   

19.
<正>一、单元整体感知,走进《匆匆》师:同学们,从单元扉页上我们知道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生: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师:本单元有两篇课文——生:(齐)《匆匆》《那个星期天》。师:两篇习作例文——生:(齐)《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师:要求我们学会——生:让真情自然流露。师: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抒发他的真情实感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匆匆》。  相似文献   

20.
陈艳 《中学文科》2007,(9):133-13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即要实现“知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而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的最佳氛围当非语文课堂莫属。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意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含情的。走进那饱含着感情之文.走进那洋溢着浓浓情感的语文课堂,师生怎能不激起心灵的涟漪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