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近世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几千年“大一统”传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至清康乾盛世下也发生着变化。清廷在继承封建统治体制和观念的同时,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加强了对中国的统一。其中康乾盛世下清廷的西藏及黄教政策就充分体现了此点。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廷通过几次对藏用兵和体制改革,最终使西藏由中国传统的藩部转变为受中央政权有效统治的地方必要行政区域。虽然其间清廷在某些政策的运作上还存在不足,但此举却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西藏等藩部的统一,并最终促使传统的“大一统”帝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相似文献   

2.
安南即今越南北部,是与我国南境接壤很长的有古老文明史的邻邦。明朝前期(洪武至宣德)的几代执政者,根据当时形势,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对安南的政策,因此,明朝政府和安南政权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对明朝前期的政治产生了影响。因此,明朝前期对安南的政策不但是明朝与安南关系史上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明代前期一系列政治问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仅就明代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心理是复杂和矛盾的。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对清廷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致使清廷的内外政策也矛盾重重 ,清廷矛盾重重的内外政策不可能把中国带上富强之路  相似文献   

4.
雅片战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心理是复杂和矛盾的。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对清廷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清廷的内外政策也矛盾重重,清廷矛盾重重的内外政策不可能把中国带下富强之路。  相似文献   

5.
乾隆朝的蒙古政策很好地透视了盛世下清廷的藩部政策。乾隆在继承前任统治者对蒙古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着自己的治理策略,通过经济、政治、宗教、司法等多种政策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通过这些新旧政策的运用,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然而乾隆朝的民族政策又有很大局限性,它不仅常常陷入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而主观上又阻碍民族融合的矛盾之中,在主观上囿于清朝自定的“天下”范围之内,而对外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乾隆二十三年,随着库什、阿克苏、乌什等城先后归降,清廷因地制宜,基于回部易于治理的判断、后勤给养及准噶尔治回经验的考虑,制定了回部驻防制度,日后的军府制对其多有继承和发展。厘清乾隆二十三年清廷治回政策有助于对军府制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认为清初一条鞭法之所以能得以较顺利较彻底实施,是由于明天农民战争,明末清初的“奴变”运动对缙绅地主的打击以及与清廷对宫绅地主采取的许多直接或间接的打击与抑制政策相关涉。明末至乾隆前期缙绅地主势力逐渐被削弱是清初一条鞭法得以有效实施的社会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乾隆平定金川,是震动清廷,影响全国的一件大事。史学有关论著对金川事件的经过均有概述,但对清廷如何处理善后事宜则很少注视。本文仅以《清实录》、有关志书及《金川案》手抄文献为依据,对清廷平定金川后的善后事宜及其后果作一探讨,并意欲由此求得对整个金川事件有一个全面认识。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1776年3月),大小金川全境平定。平定之后,清廷立即着手处理善后事宜,各级奏报不停,上下文移频繁;而乾隆带则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清廷除决定对两金川改土归流外,特采取了如下几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中琉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明清两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本文拟通过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国册封使抵达琉球册封新国王尚穆时,随封兵役闹事索银及清廷对当事人的严厉处罚,管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乾隆末的中安宗藩关系屡经波折,频受考验,至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更跌入深渊,见诸兵戎,中安宗藩关系中断近两年之久,成为清代中安关系史上的一件憾事。但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双方友好交往的愿望是真诚的、强烈的。因此中安宗藩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于乾隆五十五年解冻回春,全面修复。但中安宗藩关系的修复非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时任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力肩重任,秉乾隆之命,实心办事,确立务实的安南问题处理方针,与阮惠进行外交斡旋,打破僵局,在保存清朝颜面的前提下赢得了和解,并促成阮惠进京展觐祝厘,且一路陪同,辛苦万端,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将中安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前期,清朝和朝鲜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演变暗含着两层内容:其一。该司法运作政策的演变暗示着清朝在藩部属国政策上的某些变革,即对藩部实行着统一政策。而对于属国仍实行传统的宗藩政策;其二,该政策的演变同时也体现出清朝对属国的司法运作既不同于近代国际关系上两个平行主体之间的运作,也不同于近代殖民政策下属国的司法运作的特点,它是古代东亚世界里一项特殊的司法体制,既体现出宗藩体制下清方对属国的不平等性,又体现出封建时代天下观下清廷对自身司法权利认识上的缺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前期中朝宗藩关系下司法运作演变的探讨。对这一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研究,从中揭示出这一体制所反映出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中国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宗藩关受到了严重冲击。同一时期,作为"隐者之国"的朝鲜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封建统治逐渐衰落,加之,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随着清王朝国门的开启也开始对清之藩属虎视眈眈,朝鲜也面临着严重的开国危机。清王朝向来以体制攸关,尤其重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体制,然而此种情况下,清政府为时局所迫不得不改变旧制,以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之策来应对朝鲜已经临近的侵略危机。从众多层面上看,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是朝鲜的开国危机与清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满蒙联姻     
满蒙联姻作为清朝奉行不替的国策,始于皇太极时代,经过皇太极和福临两朝的发展,到康乾时代趋于完善,乾隆后至清末作为既定国策沿袭。同前代相比,清朝的满蒙联姻具有制度性,通过大规模、多层次、持续性的互相通婚,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结成政治联盟。满蒙联姻对清朝统一中国、巩固政权和治理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俄伊犁交涉与中法越南交涉发生在同一时期,可结果却反差很大,其中原委值得深思.关键因素在于:朝鲜问题对两次交涉影响不同;清廷对伊犁和越南战略考虑不同;俄法的和战决心有差异;清廷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清政府的提倡加上林业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黎平府的书院共有27所之多,为贵州省之冠,集中创办于乾隆、嘉庆时期。黎平府书院有精干的管理机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高标准的入院条件,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厚的奖励措施和严格的学规学约,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明清黎平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8.
越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交往密切,文化异中有同。越南与中国文艺之间在"互识"中有共鸣,在"互证"中有共识,在"互补"中有利于共进。《西游记》等电视剧在越南的热播、追看和翻拍就是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