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宋河南籍诗人贺铸的诗的用韵作了系统的考察,古体诗归纳为20部,其中舒声韵13部,入声韵7部;近体诗只有舒声韵,共14部。近体诗颇多“借韵”和“出韵”,说明其诗的用韵打破了官韵的限制,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语音现象,对宋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湖广诗人江盈科的古体诗用韵,阳声韵中尾韵字大量混押,阴声韵中尤侯韵字与虞模韵字相押、之微韵字与虞模韵字相押,入声韵与阴声韵通押。一方面由于古体诗韵放宽所致,另一方面受诗人乡音桃源方言影响。江盈科古体诗用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桃源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4.
戎昱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昱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近体诗的用韵可分为22个韵部,很规则。古体诗的用韵可分为30个韵部,既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用韵较宽,且有出韵现象。  相似文献   

5.
明中叶山西汾阳数学家王文素所著《算学宝鉴》中存有大量算学诗歌,用韵十分灵活,基本不遵平水韵。经过系联、分析韵脚字,归纳为14部,同时得到若干特殊韵例。参照现代山西方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算学宝鉴》用韵反映了16世纪汾阳方言的若干特点——阳声韵:臻深曾梗通摄通押,宕与曾梗通摄通押,咸山摄合流;阴声韵:之灰通押,支鱼通押;入声韵:塞音韵尾合并,喉塞音-.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元稹所作281首古体诗韵字的系联,归纳出古体诗用韵25部系统,其中阴声韵10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并对与实际语音相关或跨部通押的特殊韵段进行分析,同时对所涉特殊韵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北宋中晚期文学家晁补之的古、近体诗的用韵情况,归纳梳理韵部的分合,讨论各部特殊韵例、韵字,概括其用韵特点。其近体诗较少出韵;古体诗用韵则比较自由,入声韵尾-p、-t、-k的区别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系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所作975首近体诗韵字的系联,我们归纳出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系统28部,其中阴声韵13部,阳声韵15部:其用韵与《广韵》独用同用例基本一致,某些出韵、借韵现象可能反映了唐五代的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9.
陈第是一位在古音研究上取得很大成就的音韵学家,其审音功力自非常人可比。文章通过穷尽式分析,统计出陈第古体诗歌327首,527个韵段。通过系联法、统计法归纳出陈第古体诗韵部共有25部并对其用韵特征进行分析。其古体诗的韵部通押情况为:先仙韵开合口通押,歌部豪部通押,职部薛部通押。其古体诗用韵特征还有:沃韵与烛韵读音有所不同,黠韵和鎋韵分属末部和薛部,入声韵尾的变化,阳声韵尾的变化,浊上归去等。该论文还进一步探究陈第古体诗歌用韵反映出的明代末年雅言通语的实际语音情况和福州方言实际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0.
赵嘏古体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诗人赵嘏古体诗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均表现出一定的用韵特点它们能客观地反映中唐时期语音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韵书的产生引出其“科举考试”和“写诗押韵”的双重社会功用后,指出因这两项功用而导致韵书发展中出现了进步和保守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进而又导致两系韵书发展的不同结果,从而得出“平水韵”的社会功用早已不复存在,最后得出“平水韵”为人所宗的观点可以休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元代江西四位诗人1129首古体诗(含1970个韵段)的系联、考察,发现其用韵共分22部,对比《蒙古字韵》阴声韵与阳声韵的分部,与之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元代江西诗人基本上是以当时的通语读书音为基础来押韵的。元代江西诗韵也反映出江西方音以及南方方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4.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元代江西四位诗人虞集、吴澄、范梈、揭傒斯的古体诗共有246个韵段押入声韵,可以分为6个韵部:屋烛部、铎觉部、缉部、质术部、德陌部、薛帖部。通过分析得出:最先是-P韵尾向-t韵尾靠拢,然后是-t韵尾向-k韵尾靠拢,最后是-p韵尾向-k韵尾靠拢;部分入声字的押韵可以从《中原音韵》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17.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8.
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常用比喻、讽刺、通感等多种修辞,是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风格和神韵的结合体。这些特点使其得以经久不衰,同时,也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唐诗中大量通感语句的使用就是翻译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唐诗中通感的运用,对英汉通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试图找出通感语句的翻译方法,从而解决唐诗难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叶维廉早期诗歌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措辞暴力与音韵魅力,后者补救了前者的偏差。叶维廉诗中的音乐因素不仅仅是韵脚、节奏等,更不是外在的装饰或点缀,而是一种更加广泛的本质性的存在,具有审美本体论的意义,它不仅能反映"情感形成的状态",而且具有动力学意义上的"驱势",即能驱动意象发生的势能。  相似文献   

20.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