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设想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分三步:首先应该是继承,然后是普及,最后是让世人接受传统武术。针对这三个步骤,提出可行性建议:传统武术项目及其功理、作用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建立各地武术管理中心直属的当地特色拳种研究会,并由研究会负责当地特色拳种普及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华人这一特殊人群在振兴中华武术中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向世界推广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2.
薛欣  梅杭强  郭彩云 《体育学刊》2013,20(1):120-122
依据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形成、发展,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发展的可能趋势.认为社会需求要求武术外在仪式应和内化精神相融合;生活方式变迁要求拳种门派生存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传承方式要求武术教育普及要与强化拳种相结合;竞赛制度要求传统技术体系要与运动发展规律相吻合.并由此提出,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王勇  夏青 《武当》2023,(10):82-84
借助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体系,分析当前武术拳种在继承中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存在路径不畅、内容缩减、扭曲传播的现象。探索河北传统武术拳种传承路径应加大武术教育改革,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加强武术拳种保护,拓宽传统武术传承路径;借助互联网技术,树立传统武术拳种正确形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为研究对象,从武术各个地域不同拳种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探讨武术的传播。基于武术发展的地域优势应有针对性的强其所强,有目的性的促其发展。结论指出:武术需要百花齐放方能让经典永存,应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作为传播的技术内容,将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意义作为理论内容;通过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拳种的现存资源,扩充教学资料。旨为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的构建选择一条可行之路的同时,也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由于现代性语境导致的传统武术拳种训练体系解体和武术拳种趋于同一性,引发了传统武术拳种理论基础过度现代性革新,出现了信任危机和传承问题,本研究对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的主体性问题进行哲思。研究发现传统武术拳种偏于一隅技击技术的独特性与现代性对技术标准普遍性的追求,造成特殊存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与认同的主要困境。基于此,研究认为,(1)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主体性的传承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矛盾:一是主体意识与对象之间的矛盾;二是主体意识与传承之间的矛盾。(2)传统武术拳种的主体性认同问题主要包含习练者与传承人之间的意识认同,不同传统武术拳种之间的文化认同及民间传习群体与学院派传习的身份认同。通过探讨在现代性支配下的传统武术拳种主体性传承与认同问题,希望能为其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化问题。标准化是实现传统武术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得标准者得天下,在现代社会,标准化已成为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历史久远;从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的视角看,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主要面临各拳种的流派众多、技术风格不够统一、技术具有模糊性和内容繁杂等问题;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必须满足当下有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权威古谱和文通武备的权威人士两个条件,以及简洁性、综合性、特色性、美观性和科学性5个特征;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必须尊重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注重武术传统,以及树立文化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首先论证了传统武术拳种的动作元素同源性和拳种劲力的独特性,认为动作元素为所有拳种流派的联系点,而劲力则是区分拳种流派的显著标志;然后以动作元素和劲力为切入点,论证了动作元素人为割裂,拳种劲力模糊等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本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时代变迁背景之下的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文化的功能转向进行研究,以期找寻适合传统武术拳种生存与发展的道路。结论:拳种文化经历了“战”“观”“赛”与“健”四大场域的发展阶段,每阶段的文化功能转向与历史背景是不可分割的。“战”之功能实质上是拳种生存与需要的本质把握;“观”之功能是对民间文化的美学欣赏;“赛”之功能是拳种多样化与竞技化的综合取向;“健”之功能是社会发展与健康需要的转化结果。建议:以武防身,把握拳种文化技击属性;武艺结合,加强传统武术拳种的展演艺术;推武入赛,加强传统武术文化赛事开发;以武健体,推进传统武术拳种服务全民健身。  相似文献   

10.
范海彪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120-122,1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师徒制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传授者要经过严格择徒,举行拜师仪式,其传承过程主要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些拳种有用文字记载的拳谱.师徒制传承方式促进了各拳种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同时,也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广泛传播,导致了许多拳种失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