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船山精神     
船山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政治上,以天下为己任,坚持反清复明、复兴华夏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学风上,反对虚妄之说,主张正本清源,强调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学术上,有兼容百家、善于扬弃、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之中,顾炎武以其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他勇于针砭当时学术界存在的弊端,痛斥某些学者空谈阔论、沽名钓誉的无耻之举,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道德,开启清代经世致用之学风,以其实际行动影响了时人与后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遗民子弟,刘献廷极力表彰忠烈豪侠,鄙视降清的变节者。刘献廷治学涉猎广泛,对农政、水利、历法、算学、地理、音韵等方面皆有研究;眼界开阔,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他鄙视腐儒章句.批评士人大多知古而不知今。其声韵学,总结了满语、蒙语以及梵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的发音规律。其治学志趣高远,超越时人,惜著述大多不传,学术后继无人,这不仅反映了经世致用学风在清初政治社会生态中的境遇,而且他“会通中西”的治学视野也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之际形成的一种提倡学术与治道相结合的治学方法 ,魏源恢复、光大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文章分析了魏源经世致用的含义及其思想渊源 ,阐述了其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原则 ,指出立言立功是魏源经世致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之际形成的一种提倡学术与治道相结合的治学方法,魏源恢复、光大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本文分析了魏源经世致用的含义及思想渊源,阐述了其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原则,指出立言立功是魏源经世致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代的学术门户之见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自身发展而导致的,又加之内忧外患,统治者在学术上不得不主张"经世致用",这使得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不得不服从政治的需要而转向调和。作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在对清季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就提出了"通经致用",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调和汉学与宋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内圣外王"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在对待修身养性上坚持抑私欲、去功利,强调人心"纯乎天理",他的"内圣"具有平民化和单一化倾向.但在治理国家时,却总是坚持以利为标准,重视建功立业和"济世安民".这种"心"的去除功利与"行"的追求功业,反映了王阳明德高为范的人品以及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  相似文献   

8.
万历以后,党争频仍,王学与程朱学在学术领域内分庭抗礼.政治与学术的变轨,对晚明文学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尤以东林党议影响下的江南地区最为突出.这种政治与学术的联姻使文学也着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其脉络因之而清晰起来.即出现了复古--性灵--复古的二律悖反.看似回归原点.实则是政治危亡时期更高层面上经世致用理念的反拨.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含有一体两面."一体",就是指以"实事"为本体,就是指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使得事物本真面貌得以显现出来这样的一个过程."两面"主要是就"求是"而言的,包括政治层面与学术层面.政治层面的实事求是具有明确的立场与政治倾向性,主要是寻求政治上的"正确性".学术层面的实事求是强调非倾向性与价值中立,这又分为两派:实事考证派寻求获得具体的"这一个",理论阐释派寻求贯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汤斌顺应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以振兴儒学为己任,讲求实效,为处于困境中的理学增添经世致用的因子。在学术上,他不辨门户,不主空谈,提倡读经,认真考证,为扭转明末空谈的学风作出了贡献,并推动了清初学术由理学向经世致用之学、继而向经学考据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魏源是近代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主张经世致用,坚持兴利除弊,改革更法,是近代经世致用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既与魏源饱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思想和常州学派经学经世学风的熏陶和影响有关,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并与魏源坎坷的仕途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经世致用”或“通经致用”是儒家伦理中的一个本有之义,也是春秋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然而“经世致用”并不完全等同于“通经致用”,“通经致用”更强调了“以学术为治术”中文本的重要性。晚清以来,在近代政治风云变幻的湖南舞台,“通经致用”观念下,今、古文经学的论争尤为引人注目。儒生“治术”上的南北异辙,折射出他们“学术”上对六经的差异诠释。  相似文献   

13.
论张舜徽评判清学的双重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论述张舜徽评价清学流变的双重标准,剖析了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内在价值冲突以及近代以来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困惑,并对各自的价值意义作了评说。张舜徽肯定清初、清末学术经世的特点,但对于学术经世的立场,他更愿意选择清初学人以学术作为经世的内在支撑,而对清末经世思潮中出现的以政治作为学术取舍的标准、凡不为所用便诋为无用以及借学术以影射政治、不惜牺牲学术的客观真实性不能赞同。对于乾嘉学术张舜徽表现出十分矛盾的心态,其间激荡着学术经世与学术求真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积极地看待政治对于人的普遍影响,强调政治威权的人性及其在使人皆"成人"方面的必要功能,因此,其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成人",而"成人"则以是否合于天道、天意等为标准.围绕着人所以为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建构了许多可以划归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政治哲学命题.依据命题讨论的具体问题,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命题可以划分为本原、形式、目的、本体、本质、发生、道德、方法等类别.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学术转型的过程中,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学说受到了当时学者的关注.在晚清学者中,康有为与刘师培都十分重视对董仲舒学说的研究,由于思想倾向和学术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于"董氏学"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关于"董氏学"中的"微言大义",康有为是借助其来阐述其变法改制的思想,并进而以当代孔子和董仲舒的身份自居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刘师培则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考察汉儒研究经学的功用情况.对于"董氏学"中君民关系的看法,刘师培认为汉儒有着严格限制君权的思想,这种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康有为则侧重以此来阐述"董氏学"中的"改制"、"变法"思想.对于公羊学中"夷夏之辨"、"种族之分"的理解,刘师培严明"夷夏之辨"和"种族之分",其目的在于"以种族之说倡革命",康有为则尽量弥合"夷夏之别",认为划分夷夏的标准不是种族,而是文明进化程度.康有为、刘师培关于"董氏学"分歧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学术论争的时代特色以及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广雅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书院,在清末教育变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教学方面,其通经明道、经世致用的办学思想,不立门户、中西合壁的学术精神,勤奋敬业、倾尽全力的高尚师德,直至今天,也对我们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职学风建设的"疏"与"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风建设具有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发生学风不正的原因很多,有学生的自身原因,学校原因,社会环境原因等多种方面,各学院学风不正的产生机理不尽相同,所以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和渠道也不尽相同,但从学风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上都应该做到"疏"与"堵"相结合的方式."疏"是"堵"的基础,"堵"是"疏"的手段,只"疏"不"堵"则没有力量,只"堵"不"疏",则物极必反,只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创办了新式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旨在培养有"经世致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书院提倡德才兼备;主张因材施教,自由探讨;强调实事求是,学以致用;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确立破旧立新、推举学长的教学体制.倡导了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阮元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清末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胡安国是两宋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理学家和政治家,对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胡安国以其《时政论》、《治国论》、《春秋传》奠定了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湘派”学风,一方面为理学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有用的治国宝典。  相似文献   

20.
山西学风淳朴,应该比较适合有"朴学"之称的清代主流学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山西学者真正预流乾嘉考据学则到了嘉道年间.嘉道之际西北史地学兴起,且渐为晚清显学之一,其兴起与发展都与山西学者有重要关系.祁韵士是嘉庆年间第一位专事西北史地研究的学者,于西北史地学有筚路蓝缕之功;张穆和他的<蒙古游牧记>则进一步推动了西北史地学的发展,且为其由倾向考古转向注重经世致用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