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媒体中“被”字句的新用法越来越多,“被”字句出现了新的用法而其他表被动的形式却没有这种用法“,被”字句的这种用法已不仅仅表示被动,它还有语用上的特殊含义。本文将从被动句和“被”字句的发展“,被”与“叫”“、让”“、给”的对比“,被”字句新用法的语用价值等角度分析媒体中“被”字句的新用法以及其他标志词没有出现这种用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什么”和“what”在汉语和英语中是最基本的疑问词,它们的用法十分灵活。一直以来,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归类并不统一,对“what”的指代作用也未有研究。文章将从“什么”和“what”所指代的对象出发,将其有指用法进一步分类描述:任指、某指、特指和类指。  相似文献   

3.
“而”作为文言虚词,与“以”一样,用法多而使用频率高。这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利用此文,仔细辨析,将有助于掌握它的用法。现将《祭十二郎文》中出现的39个“而”的9种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对《警世通言》中“将”的用法进行了分类,并试图从中找出它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在《诗经》中,有两个用法的“将”字都是值得商榷的,一个是作名词“侧”讲的“将”,一个是当副词“相”讲的“将”。其实当这两个词义讲的“将”都不是“将”的本来用法,我们认为这里的“将”是用字之误。  相似文献   

6.
常见学生在写作文时用“like”表示“喜欢”。其实,英语中表示“喜欢”之意的词很多,掌握这些词的用法对写作会大有好处。现将常用的词及用法归纳如下:一、含有“喜欢”之意的种种表达  相似文献   

7.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是”为判断动词。然而在古诗文中,“是”的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其义虚实兼有。现将其用法归类整理,分述于下。一、作近指代词。此类用法最为常见,可指代人、事、物、时、地等等,表示距离说话人较近。常译为“这”、“这些”、“这个”、“这种”等等,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例如:  相似文献   

9.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用法最多最灵活。本文将《史记》的《李将军列传》中出现的“以”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介词、连词、动词的用法,以及作为构词语素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与“做”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高频词,在日常学习与写作中不但学生容易将两者混淆,就连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也很难将两者准确地区分开来。本文着眼于“作”“做”组词功能、各有关义项及其用法,分析两者的差异,试图探究两者的正确用法,以求对日常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这两道题的答案均为A,并且都考查了“have+宾语+……”结构的用法。 动词have在英语中使用广泛,搭配能力强,所以测试其用法的试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本文将对“have+宾语+……”结构的构成及用法作一具体例释。  相似文献   

13.
近来网络论坛中“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求”常规用法是组成固定词或短语、组成兼语句或者是用语口语中,而在网络中“求”的新用法已悄然出现.“求笔记本”、“求解脱”、“求指导”等这些用法都活跃于网络中.网络中“求”的用法较以前更为随意自由,其在语法结构和语用上都具有新的特点.而这些用法的产生,与语义、语用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着”字在陇南方言中有着较多的变体及用法,其中绝大多数用法和现代汉语“着”字的用法相同,另有一些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区别,试就陇南方言中“着”字的各种变体、用法及其来源作一简单叙述,并着重探讨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双峰话中有一个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哈”,在双峰话里表给予和被动。文章分析了“哈”的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给”以及双峰话的“拿哈”作了简单比较,归纳了“哈”的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小林 《文教资料》2006,(21):104-105
“这样、那样”最早在宋代产生,经历明代到清代直到现代,从使用频率和范围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金瓶梅》所在的时代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本文将要分析的是《金瓶梅》中“这样、那样”的用法,从而考察明代“这样、那样”产生了哪些用法,和之前、以后的用法有哪些区别。  相似文献   

17.
重庆方言中的疑问词“哪个”在实际语言活动中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相当于普通话中“哪个”和“谁”两个疑问代词的用法.本文将重庆方言中的“哪个”与普通话的“哪个”和“谁”比较,以总结出重庆方言的“哪个”用法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18.
“虽”和“于是”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常使用,其用法古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学生难于掌握,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文言教学中如何辨析以上两词的用法,现略述其标准如下,供教学参考。“虽”字用法辨析“虽”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表示“虽然”的意思,一是表示“即使”的意思。如何将这两种用法区分开呢?(一)当“虽”用于让步转折句时,是“虽然”的意思,当用于假设句时是“即使”的意思。让步转折,是指上句承认某事为事实,下句表示不能因  相似文献   

19.
曹丽娟 《甘肃教育》2020,(5):191-191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分不清“得、地、的”的用法。在“得、地、的”中,“得”的用法最为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一、如何从语义语法上区分“得”的用法“得”(dé)是会意字。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由此可知,“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词性是动词。这个意义自古沿用至今,它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固定为以下六种:1.作动词。  相似文献   

20.
“他”字从先秦延用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不定代词到第三人称代词,从旁指用法到虚指用法的变迁。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都对“他”的各式用法做出了切实的记录。到今天,无论是“他”作不定代词、第三人称代的词用法还是其虚指用法,都在文学作品或日常对话中延续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