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准确定位师生在自主学习课堂上的角色1.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位置。多年来的课堂讲授,使教师形成了不讲不快,不讲不透的观念,似乎教师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学生学教师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事实上,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都要密切关注,适时地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处处体现教育智慧。2.学生要动起来,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任务,教师绝不包办。教师只需  相似文献   

2.
关注教师课堂生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限于对错误行为的矫正,更在于关注学生心灵和健康人格的成长。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呢?不体罚、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其实,这不是太高的要求,可仍然有不少教师做不到。  相似文献   

3.
教师"沉"下去的重点是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让学生在"动"中学会评价,学会求知,学会交往。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反思关系之中,教师不特别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要求学生延缓对教师权威的不信任,强调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陈小妹 《现代教学》2014,(11):62-62
写作必须有经验和语言积累,学生不读书就没有积累,再好的人生体验也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而教师不读书,就不可能明确学生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更不可能进行有效指导了。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写作。教师在实践中探究学生的需求,以实际行动引领学生,精准地进行指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相似文献   

6.
如今,不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越大,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学生在校常一言不发,你不找他谈话,他一年都不和你说一句话,有时教师偶尔问一句,他甚至会冒出一句失礼的话:“烦死了!”。学生为何越大越“不懂事”了?学生越大,教师就越不了解他了?是他们人长大了,见多识广了,不屑于与教师交流,还是两代人之间真的有了“代沟”?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先看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都和学生说了些什么。据我所知,教师或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许多教师和班主任谈话的“必…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导致教师对学生不能达到满意的期望值。同时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缺乏理解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完全适应,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根本解决教师与学生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是开放和交流信息,使双方所拥有的信息量都达到最大化,但这并不是教师勤勉于教学、学生刻苦学习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从改革教材编写、加强师生沟通等渠道才能达到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将结论性的现成知识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不必问,不想问,不会问,不敢问。作为新时代的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不仅要激发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大胆提出问题,更要认真地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出现了中小学教师不敢管学生的教育“怪”象。随着学生权利不断增加,教师的学生管理权不断削弱,中小学师生权利保护失衡。教师行使学生管理权引发与学生及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纠纷凸显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之间的管理边界不清晰。中小学教师陷入“自我伤害”的困局,无奈选择放弃学生管理权。为突破困局,国家通过修订《教师法》和制定《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行为规范》以平衡师生权利,明确教师管理尺度,加强教师的自我保护和事前防护,规范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法院对教师的处罚权限,使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安心依法行使学生管理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42名中小学生的家长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编码结果分析发现:教师对尊重学生的理解有五种成分,支持独立、平等、亲和、有礼貌、指导帮助。教师对于学生尊重自己的理解有六种成分,有礼貌、顺从、亲和、平等、支持独立、敬畏。教师不尊重学生表现为压制独立、不平等和没礼貌。教师对学生不尊重自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不顺从、没礼貌和伤害自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观念和行为存在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的自觉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放在首位,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教给学生,还要把做的任务分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教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不引导,从而将课堂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探究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不是教师自己,而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  相似文献   

12.
常看到一些教师 ,他们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不关注学生的反应 ,不理睬学生的问题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去讲课 ,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站位”方式。也有些教师老是埋怨学生不专心、不动脑 ,几乎满堂都在训斥学生 ,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 ,这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站位”方式。  显然 ,上面两种“站位”方式都是不恰当的。何谓“站位”得当 ?应该看教师的“站位”能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 ,“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这一教学规律已决定了教师在课堂的地位。但我认为 ,教师的课堂地位并不是…  相似文献   

13.
只有有个性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教师往往也是一个"不乖"的教师,"不乖"的教师往往喜欢标新,能尊重和包容"不乖"的学生,拥有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言传身教,渗透德育老师是学生品质修养、作风习惯乃至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体育课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就要在课前提前候课;要求学生不穿便装上课,教师首先要穿好运动服。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  相似文献   

15.
试析外籍教师和中国学生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籍教师和中国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外籍教师认为中国学生勤奋但被动,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中国学生则认为部分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不熟悉造成了误解和冲突。为了改变现状,一方面外籍教师应该培养文化意识,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学生也应当认识到外籍教师与自己的文化差异,加强双方的沟通了解。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不少教师面对学生不妥当、不正确的行为时,第一反应总是直接指出错误,加以批评、指责,这并不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相反,学生很有可能会越来越抗拒与教师合作,甚至越来越不自律。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才  相似文献   

17.
杨春莲 《考试周刊》2014,(39):54-54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听的做法。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导致学生有话不敢说,有话不能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与教师进行对话的主体,而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相似文献   

18.
公平是指教师处理班级事务和学生问题时,不偏袒任何一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平等地施教。对教师来说,公平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师德的重要依据。教师因为公平而受到学生的尊敬,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适时来点"不公平",不仅能激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虽然读过很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也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一往情深地热爱学生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品质,  相似文献   

20.
学生不尊敬教师的现象常有发生,以致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正常的教学工作。学生不尊敬教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本身因素,又有学校因素,还有社会因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尊敬教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