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各类人物陆续登台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2.
《范进中举》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这部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称得上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和毒害。  相似文献   

3.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  相似文献   

4.
一部礼赞文坛奇人绝学之书──《儒林外史》主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素来被视作一部批判丑恶事物的讽刺小说。本文从小说主体意象的设置、文本的章法布局、作品主要人物同现实生活中作者身份的对应关系、隐括全书的王冕故事的文化内蕴等同个方面,全面而多角度地剖析了作品的基调及其意蕴,从而否定了上述传统的看法,得出了如下可信的结论:《儒林外史》的主旨是表彰文坛的奇人绝学.它对丑恶事物的批判与讽刺只不过是奇人绝学的陪衬。  相似文献   

5.
一部礼赞文坛奇人绝学之书——《儒林外史》主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素来被视作一部批判丑恶事物的讽刺小说。本从小说主体意象的设置、本的章法布局、作品主要人物同现实生活中作身份的对应关系、隐括全书的王冕故事的化内蕴等四个方面,全面而多角度地剖析了作品的基调及其意蕴,从而否定了上述传统的看法,得出了如下可信的结论;《儒林外史》的主旨是表彰坛的奇人绝学.它对丑恶事物的批判与讽刺只不过是奇人绝学的陪衬。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人小说,有明显的传统历史叙事特色。这首先体现在《儒林外史》最直接借用了史著列传和类传体例,以春秋笔法叙事为宗。其次,《儒林外史》中许多故事情节也与正史、唐传奇和本朝时人诗文大量互文。这显示了吴敬梓史料勾辑运用的功力、才学见识的圆熟。最后,《儒林外史》虽是作者发愤之作,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彰显了作者醒世救世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林外史》意在揭露儒林痼疾,却以描写大江南北风俗事故和日用常情入手,尚实写真,不作玄虚荒渺之谈,笔削得当,善善恶恶,人物丰满生动,从而坚守了传统历史的叙事伦理。不过,历史叙事的影响也使《儒林外史》有轻载人物结局的小小瑕疵。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了各种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进而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直接就人物、事件或生活表示自己的意见,将讽刺之意明显地表现出来。其中,作者有时是通过自己的叙述语言来介绍、而不是通过具…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视个人意识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的作品,也是意识上第一部具有主动斗争意识的作品。反抗斗争是个人意识的激发和扩展,但是反抗斗争的最终目的不是打破这层束缚,而是说服敌人同意自己的看法。《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对于当时权势的斗争本质上是对于古文化的默认,但是因为潜在的古文化常常受到某些规则的限制,不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美德,最终甚至导致个人的斗争战斗的努力化为尘埃,等待他们最终的结果也是失败。  相似文献   

10.
王晓阳 《陕西教育》2009,(12):39-39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儒林外史》在结构上跟一般的长篇小说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情节),而是各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用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中心思想贯穿起来,加上形式上的前后勾连,衔接过渡,构成一部有着内在联系的完整的长卷。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文化反思与整合的艺术显示王平《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文比内涵和清醒文化意识的古典小说,这主要表现在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对绵延几千年的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根据自身的经历感受和时代思潮的要求,对这一文化体系又给予了重新整...  相似文献   

12.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揭示了《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主要人物角色的本事,但季苇萧的人物本事未涉及。清代徐允临提出李葂应为季苇萧人物本事,后学者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吴敬梓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李葂和季苇萧之间的姓名、籍贯、寓居、游历、婚姻、喜好、名望和才情的契合关系,论证李葂确为季苇萧原型。研究补充了史料记载的缺失,为皖江人物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季苇萧人物形象和《儒林外史》人物塑造手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儒林外史》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博大精深的经典名著,教学中只有利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才能把握其不朽的价值。同时,这也衍生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即从哪些角度切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才能助益于初中生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儒林外史》通过对儒生官绅、武士豪侠、市井细民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服饰进行描写,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矛盾在他三十年代写的《谈我的研究》里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他认为《红楼梦》“对于现在我们的用处比《儒林外史》小得多了。”以《围城》而名噪现代小说史的钱钟书《儒林外史》的热烈爱好者。《儒林外史》象一杯沁人心肺的茶,让一代一代人品尝不尽,思考不尽,挖掘不尽,让学者文人产生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相来构成它的艺术世界。滕云在他的论文《世相、人情与人物》中写道:“《儒…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人物众多,而按照作者用意进行单元分割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物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使得《儒林外史》自然地表现出一种八股化结构和叙事形态,这是一种不以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而是以作者逻辑思维来结构全书的特殊长篇体制。  相似文献   

16.
吴敬梓刻意将自己的作品处理成一部历时性的风俗变迁史,使小说具有其标题所揭示的"史"书性质,导致了它的系列式人物设置、系列式故事片断、系列式功能设计具有单元性、独立性、关联性、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最终形成它系列式结构特征。《儒林外史》在客观上开现代系列小说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是一部产生于我国18世纪的小说,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其中的诸多"败家子"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和细致,在这一点上远超同时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作者李绿园在这部小说中寄托了自己宣传伦理道德、移风易俗的想法,描述了很多背景的"败家子"及其不同的结局。而18世纪中国产生诸多"败家子",则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性作品,突出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继承了明清以前小说在讽刺艺术上对比、夸张等惯用手法,还独创了讽刺艺术的新特色。在讽刺的内容、手法、以及对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单单从以往的典型性、真实性等角度来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0.
《复活》和《儒林外史》都是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题材,来嘲讽贪官污吏及其他可笑的人物,再现各自的社会风貌的,但前者大胆而直率,后者机智而婉转;两部小说都是通过讽刺情节和讽刺场面的朴实描写而获得讽刺效果的,但托翁有时夹叙夹议.而吴氏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两部作品都善于展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的尖锐矛盾,让人捧腹大笑,但一是无情的笑,一是含泪的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