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说来也许不信,中学时代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课居然是一节室内体育课。体育老师或许没有料到会突然下雨,实在“没辙”了,竟然带我们猜起了灯谜:“‘人有它大,天没有它大’射一字。”同学们似乎从未有过那样兴奋,乱箭竞发,一连猜了十几个字,老师却只顾重复那两字——“不对”。“人有它大,天没有它大”,我反复想,世上哪有此等怪物?莫不是老师拿话哄我们,便串通同学一齐要老师说出谜底。原来谜底简单极了,是个“一”字,“人”有它是“大”,“天”没有了它也是“大”,一经解释,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灯谜却这般有趣。那次课后,心中总希望体育课上下雨。该死的老天爷怪得很,以后的雨竟都躲开了体育课,这倒越发激起了我对灯谜的兴趣。进入高校,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谜书,算是真正踏上了“谜”途。  相似文献   

2.
结构语义学中的上下义关系指的是词义的一种蕴涵关系,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涉及到上义词与下义词的互相替代现象。替代关系是一种纵聚合关系,而词语的习惯性共现是一种横组合关系,两者对词语意义的确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成语结构和韵律的限制,成语中的字有时不得不特意选用上义词,本文通过对与“人”有关的汉语成语的分析,指出对“人”上义词的选用是一种常态,同时也存在对“人”下义词的选用,如“夫”。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此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成语漏字谜     
漏字谜也叫空格谜,漏字谜的谜面上有一个或几个空格(多以“()”表示)。空格所漏的字都是众所周知的,猜谜时根据漏字所暗示的含义(有时还与它所处的位置等有关)去联想谜底。例如:()鸡起舞摇摇摇(打一成语),谜底为“前所未闻”。谜面为成语“闻鸡起舞”,空格漏掉一个“闻”字,可解作“前”面没有“闻”字。同()同德摇摇摇(打一成语),谜底为“心不在焉”。谜面为成语“同心同德”,空格漏掉一个“心”字,可解作“心”字“不在”。绘()绘()(打一成语),谜底为“不露声色”。谜面为成语“绘声绘色”,没有“声”和“色”二字,可解作“不…  相似文献   

4.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5.
浅说"万"字     
“万”作为数词是汉语里特有的,是汉语中大数目的核心。汉语里的大数目以”万”为单位,这与印欧语,如英语、法语等语言以“千”为单位不同。“万”的起源与发展比其他位数词特殊,因而具有比其他位数词更强的构词能力和更为丰富的引申义。它既可作为位数词用以表示确指或概指,也可在表示虚数的情况下与某些词或其他位数词组合构成名词、动词、连词、四字格等,以它作为语素所构成的词语中,很多都能够体现人的情感,或祝颂或敬畏。“万”字单用或重叠或与“千”组合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  相似文献   

6.
成语和典故     
成语旧《辞源》的解释是:“谓古语也。凡流行于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后者的解释不够全面,除了“古典”外,有些人还用“今典”这个词儿。 成语和典故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高水平文化的具体表现。短短几个字或一句话,却能唤起人们的联想,能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意义,有时是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清楚的。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诗人和词人,鲜有不用典者。一个最著名的例外是李后主。 在世界上各大民族中,成语和典故最丰富多彩的是哪…  相似文献   

7.
“一”字在汉字中书写最简单,但它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一”字的本义是表示最小的整数,如“一天”、“一人”、“一次”等。除此之外,它还可表示多种的意义。下面是小语五册中“一”字的多样化用法。 1.表示“某一”。如: ①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灰雀》) ②一个晴朗的夜晚,微风吹拂着。(《院子里的悄悄话》) 2.表示“同一”。如: ③麻雀听了,高兴地想:“和我想的一个样!”  相似文献   

8.
这回来谈谈——这个字,我想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它是“矢”字,也就是“箭”的意思。我们不妨把它跟实物摆在一起看看——这个字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一般我们想到它,就会跟“战争、攻击”联系起来。比如说疾病的“疾”字,甲骨文是这样写的:——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一个人正面立着,这支箭射到了他的身上。人受伤了,这就是“疾”。这很好理解。但是又能用来表示和平。比如(“室”)这个字,有卧房的意思。奇怪的是,屋子()里面竟然倒扎着一支箭()。我第一次看见这个字的时候,总也想不明白——家里面藏着武器,这住起来该有多么惊心动魄!后来想了很…  相似文献   

9.
“即”字在甲骨文中 ,左边表示的是一个盛食物的器皿 ,右边是一个正面对着它跪坐的人 ,表示正准备吃东西。“即”是一个会意字 ,本义是靠近去吃东西。后来 ,逐渐引申出“靠近”、“当前”、“就是”、“即使”等意义。“既”字左边的偏旁与“即”字的完全相同 ,也是表示食具 ;右边则是一个背向食器张着大口的人 ,表示吃的动作已完成 ,将要离去。“既”也是会意字 ,本义是“已经吃完” ,后来 ,逐渐引申出“尽”、“已经”等意义。从本义上看 ,“即”和“既”正好是去向相反的两个字。在现代汉语复句的关联词语中 ,有一对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教…  相似文献   

10.
成语大多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但是,也有少数成语不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等。判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是不是成语,主要从两方面看:一看它所表示的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意义整体。如果是成语,则其意义就不是组成它的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如“水深火热”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水很深,火很热”,它指的是人民生活处境极端艰难。如果不是成语,它所表示的意义则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科学文化”则可理解为是“科学”与“文化’两个词的意义相加。二看它能否调换或拆开。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11.
有目共睹     
【说文解字】目,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就是画一只眼睛,初造的字作横写状,肖似人和动物的眼睛,目眶呈橄榄形,中央是圆形的珠眸。随着汉字字形变化,篆书里“目”的眼珠被拉直成线,圆形变成方形,整个眼眶由横向到竖向,变成了长方框。这样,原来象形的眼睛倒像是一架梯子或者书柜了!目,尽管不像眼睛的形状了,但是它的意义却没有改变。其基本意义:(1)表示人或动物的眼睛。如“有目共睹”“目不转睛”“目中无人”“目瞪口呆”等成语里都是表示眼睛的意思。(2)表示眼睛的功能——观看。如“目空一切”“目无全牛”“目无余子”等成语都是表示看的意…  相似文献   

12.
“之”本来是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文言成分,现在一般仅用在书面语风格的语言里。成语多是原装的文言,其中保留“之”字自不必说,更有仿成语的四字结构中常用“之”的情况,如仿成语“一念之差”造出“四口之家”,仿“瓜李之嫌”造出“影射之嫌”等等。有的文章,尤其是某些文史论文,书面语风味浓,“之”自然用得多一点。本文就从语法的角度谈谈现代汉语里“之”的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13.
“空穴来风”是一个常见常用成语,高三的任何一本复习书在谈成语专题时都会提到它。许多语文老师也都会告诉学生,这个成语人们常错误地理解成“说话做事是没有根据的”,而它的正确理解应是“比喻事情不会凭空而来,是有根据的”,告诫学生要注意它的正确用法。但是,使我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四字格”结构在成语中占绝对优势。我调查过古今兼收的《汉语成语大词典》,其四字格成语占88.8%,重在收录今人常用成语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其四字格成语占94.1%,从古今成语运用来看,四字格成语似有增长的趋势。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结果?本文试图从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民族文化心理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还有36个     
一看“谪”字,不少人会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甚至不由自主背出“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在“谪守巴陵郡”里,“谪”读zhé,古代官员降职或调到边远地区称“谪”。好像上过中学的人都能说出这些来。可是,这个“谪”,对于我来说,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方块字了,一看到它,我的头就一下子大了,这个“谪”字也就跟着大了起来。我念书时,没有学过这个“谪”字,没等见到《岳阳楼记》,就停课了,那叫“文化大革命”。到了乡下,无聊时多,就寻找有字的东西看,遇上了半本旧课本,其中就有《岳阳楼记》。那时没有人管着,我…  相似文献   

16.
我的名字叫莫一凡,它的含义很深,而我最喜欢其中那个“一”字。“一”是再简单不过的字了,没有一个字比它更让人一目了然。它坦坦荡荡,完全暴露自己,没有任何修饰,也不作任何掩盖。但是,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所有自然数的开始,“一”也表示“一样”,又表示“满”,还表示“统一”。与其他汉字一起组成含义丰富的词语,比如“专一”、“一旦”等,变化多端。“一”里有很深的哲学道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由“道”派生出一,然后,由一再生出世界万物。实际上,所有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认…  相似文献   

17.
这个的字,就是“的、地、得”中的那个的字。汉字有多少字,怎么偏偏就要保卫这个的字?回答是,这个字太重要了,别的字有没有,变成什么样儿,关系不大,这个的字若是没有了,变了样儿,关系可就大了。有多重要呢?一,这个字在汉语里是个结构字,也就是说它在句子中的主要作用不是表义,而是起结构作用的。现在的词典上都说它是助词,错了,该说是主词,结构主词。不管谁,写文章也好,说话也好,一句里头,很少能避开这个的字。二,汉语与欧印语系之不同,端赖这个的字。现在的汉语语法所以不尽如人意,就是没有在这个的字上下功夫。好…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四字格”结构在成语中占绝对优势。我调查过古今兼收的《汉语成语大词典》,其四字格成语占88.8%,重在收录今人常用成语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其四字格成语占94.1%,从古今成语运用来看,四字格成语似有增长的趋势。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结果?本试图从民族的社会化背景包括民族化心理来谈谈这个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谈的是“使”字在现代汉语中单独使用,表示一种使令意味时的词类归属问题。在现代汉语中,“使”字的单独使用相当广泛。它有时能表示一定的动作行为。例如: ①我使这把锹。 ②使把劲就拉上来了。 ③有劲难使。 ④使过这件工具。 ⑤使了很大的劲。  相似文献   

20.
“也”字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在句子中有时作助词,有时作副词,人们在阅读中几乎忽视它的存在。可当我们细细品味和咀嚼不同句子中的“也”字时,就会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常用字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