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从北宋开始就广为流传,北宋人王辟之曾说:“庆历中,滕子京谪守,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撰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所谓四绝,是指经过滕子京重新修缮了岳阳楼,范仲淹作文,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纪念馆,位处苏州城西南十五公里的天平山庄。据记载,明万历三十八年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改革家。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公元1044年,范仲淹在宋仁宗和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主持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4.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生母生父早亡,继母改嫁到山东的朱家。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何许人也 ?一般人对其所知不多 ,多数人倒知道有这样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要询及这两句名言出自何处 ?出自谁人手笔 ?知其一的已属不错 ,知其二的 ,已属优秀了。再询及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人 ?做人做事有些什么功德事业 ?大多对其不甚了了。这仅是小范围间的随意扯谈 ,一孔之见 ,不作全豹之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那么范仲淹究竟何许人呢 ?为什么要读点范仲淹 ,学点范仲淹。历史都一笔笔清楚地记载着他的功德事业 ,我先录出些许 ,以供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8.
19.范仲淹教子俭办婚事范仲淹,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在诗词、散文领域也颇有造诣,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的。他任地方官时,每  相似文献   

9.
北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称帝后举兵进攻延州,宋王朝与西夏开始交兵,这年7月,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得到了三个雅号。其一",小范老子"。范仲淹到任后,对军队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作为活动于北宋中期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荐举思想反映了该时段荐举制度的特征。范仲淹不仅重视对重要差遣的荐举,在宋代已有的选人改官需用举主以外,他还提出京朝官磨勘也需要举主,对荐举制度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范仲淹荐举关系的考察,可以得知北宋中期荐举的基础是举主对被荐举者的了解,其运转常态是依照荐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58-61,6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文集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宋廷积弱、战争屡败的情况下文人儒士普遍关注兵学问题的士风有关,也与其经略边防的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改革朝廷军事政策的观点;反对冒然兴兵、主张以"和"、"守"为主的边防政策。  相似文献   

12.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士人政治地位提升。士人面临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又鉴于五代士风的消沉萎靡,因而大力提倡自我砥砺的人格精神,士人风貌开始转变,范仲淹是引起宋初士人风貌转变的标志性人物。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完善个人操守,形成重名节、重人格的精神品质,并在仕宦实践中身体力行,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言行对当时士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特质,成为时人的精神楷模。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时待诸羌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并对其中的熟户、生户,采取不同对策以争取民心.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羌民为宋所用,巩固了宋代边防,扭转了宋夏战争态势.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朝代,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大臣,也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他对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见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北宋庆历年四年,范仲淹试图以改革科目设置和人才选拔方式等手段来促进官学的发展。官学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主要机构,使北宋前期曾经替代官学培养人才的书院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北宋著名的书院纷纷从历史长河中消逝。但并不能断定这就是北宋书院的衰落,而只能认为是书院由官学替代机构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转变过程中的低谷,为北宋后期书院的转型积累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一生先后两次长时间居住在应天府(商丘),正是这片热土哺育了这位伟人。他在这里创作的一些诗,在他一生的学作品中,乃至宋初坛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唐宋文化学术思想转型的背景与文化语境之下加以思考,更能凸显出胡瑗思想全面的文化学术价值。正是北宋时期新的时代需要成就了一代大儒胡瑗,正由于胡瑗在人格、教育思想与方法、学术思想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时代要求,才有幸得到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位宋代士风和宋学开创者的先后举荐。胡瑗开宋学风气之先,赢得了宋代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学术流派、观点的代表人物的一致称赞与推崇。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在宋代政治史、学史、思想史上皆有重要地位。范仲淹与儒学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与《易》学关系尤为密切。他与《易》学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其有解释《易》的专门述——《易义》;二是在律赋以及其他字中表达的《易》学内容;三是立身处世中所显示的《易》学精神;四是其《易》学研究对宋学兴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吏强官弱是宋代社会政治的一大特征。吏强官弱的表现不能仅从封建士大夫所强调的吏胥奸猾的一面去认识 ,还应从作为具有统治功能的一个政治阶层对社会政治生活所起作用方面去考虑。吏强官弱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结果。对此 ,应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以充分把握宋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