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左雁君 《青年记者》2008,(12):74-75
从今年1月31日至2月28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南方周末>通过对新闻资源的组合与策划,对"雪灾"作了一系列报道:<雪压中国>,<让历史记住这一"年">、<雪问中国>和<雪立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性,正义、良知、爱心,使得万众一心抗雪灾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次灵魂的“洗礼”哈萨克人说,雪山冰水是圣水,能净化人的灵魂,也能映照出入的灵魂。雪灾面前,生与死、利与害的不和谐音强烈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通过这次20天的雪灾采访经历,我们这些记者的灵魂也受到一次洗礼。2月24日,我们在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采访时,听说在加勒哥斯哈拉盖村,有一个牧民党员耶生,在自己也受灾的情况下,无私地帮助了许多人。这是个典型人物,我们准备采访,乡长卡德尔别克劝阻说:“那里都是山路,雪又厚,路实在不好走。”我们执意要去。陡峭的山路上到处是雪,车几次陷进雪里,我们只有下来用铁锹挖,用…  相似文献   

3.
郑治 《传媒》2008,(3):61-62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31日报道:“来自广铁集团消息说,截至1月30日,广州地区已经滞留旅客80万人……仅在广州火车站滞留的旅客达到了41.6万人。”而《南方周末》2008年1月31日头条《雪压中国》“拯救京广大动脉”中说出了广州春运指挥部副总指挥冼伟雄的无奈:希望旅客一到广州火车站就能感觉到“铁路受到影响,最好退票”。  相似文献   

4.
2008年第一场白色的雪,拉响的却是红色警报。 “这是中国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雪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 在受灾各省,交通受阻,电力不足,供应吃紧……  相似文献   

5.
《记者摇篮》2007,(4):34-35
2007年3月4日,一场暴风雪袭击了抚顺,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强的降雪,抚顺电视人挺胸面对。雪大,电视人的毅志更坚,在雪灾面前,抚顺电视人展现出了一种可贵的人格魅力,经过三天两夜的连续奋战,全台上下不仅经受住了暴雪的考验,更取得了抗击“3·4”暴雪报道的全面胜利。统一部署协调作战雪是行动的号角,雪是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行走”,是非虚构创作的坚实基础,也是作者应当坚守的精神信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所有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都是作者坚韧不拔地“走”出来的。非虚构开山之作《冷血》是这样,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是这样。中国作家张正隆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100万字的《雪冷血热》之后,其最大的感叹也正是:“《雪冷血热》是用脚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露腿”、“补妆”、“哈欠”、“白字”……央视主播最近风波不断,在5月3日央视电影频道18时许播出的《中国电影报道》中,又有网友指出,主持人涂经纬在节目中凸点出镜,颠覆一向端庄的主播形象。对此,央视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的制片人张卫称自己并不知情,要等看过当天这条节目以后才能回应。(《华商报》5月5日)  相似文献   

8.
古代咏雪诗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雪诗”,成为咏物诗中的一大门类。元人方回所辑评的《瀛奎律髓》卷二十一,就是“雪类”咏物诗,共选唐宋人五、七言诗87首。《四库全书》中的《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十四亦为“雪类”,选历代古、近体诗逾百首。类似咏物诗选中的“雪类”诗,一般只辑集篇幅较短的作品,又因着眼点不同,取  相似文献   

9.
历来《野草》研究中,有一种“课虚坐实”的倾向,即为某一个意象如“秋夜”“枣树”“小粉红花”“雪”等,寻找出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加以解释,这种做法大约滥觞于冯雪峰,他的《论〈野草〉》一文在阐释意象所蕴含意义时,开了生拉硬拽的先河,比如把《秋夜》里死于灯火的小青虫视为“没有结果的失败的英雄”,《死火》中的“冰谷”是指“封建主义”,死火在冰谷里重新燃烧完自己的时候,一方面是“个人主义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反映云云(《论〈野草〉》,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29—30页)。  相似文献   

10.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文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文平衡的知名期刊。我是谁?——“三联”的性格定位“三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20年代韬奋先生的创刊目…  相似文献   

11.
为何叫“打油诗”?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载,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于是后人把这种通俗浅露、有时暗含讥嘲的诗歌称作“打油诗”。有的作者自谦,把自己的诗也称为“打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之初,中国南方突发冰雪灾害,《中国新闻周刊》第一时间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雪灾紧急救援公益行动”。 危机时刻,如何应对突发灾害,有效实行危机管理,不仅是对政府施政能力和社会运转能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国民爱心精神和企业责任意识的一次特殊检验。  相似文献   

13.
从1月26日到2月7日,《南方都市报》集中重要版而,对史无前例的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灾情和全民众志成城抗击雪灾做了大量充分报道。训步统计仅全省发行的版面A1叠就发表了记者一线报道502篇,图片175幅。而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地方版,  相似文献   

14.
刘澍涛 《今传媒》2006,(2X):30-3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媒介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在争夺自己的那一份市场份额。不断刷新的“资讯榜”使得人们不再缺乏信息,与此同时,对“梳理信息、深化报道”的需求让另一种媒介形式浮出水面——新闻周刊。1995年1月14日《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创刊。十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既有与《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等共同追求的新锐,又有自身独特的人色彩,成为了一份新锐与人平衡的知名期刊。  相似文献   

15.
《“割稻客”,不见了?》穴以下简称《割》雪获2001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城市电视社教节目经济类一等奖,要谈体会,主要是一个“巧”字,通过精巧细做来体现主题。《割》片粗粗看,虽没有特别“抢眼”的地方,但细细品,有值得回味之处。做观众爱看的文章《割》片是在宁波电视台每天一档20分钟的经济类节目中播出的。在这档节目中每天都有相同类型的片子播出。《割》片播出后,有几位熟悉的朋友和关心的同事说,前两年“割稻客”“交关多”穴意思是很多雪,这两年“没看见了”。片子说的是“割稻客”,但反映的是宁波经济,特别是近年来宁波的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6.
从张季鸾先生看中国近代的“文人办报”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就提出“不党”、“不盲”、“不卖”、“不私”的办报方针。在“四不主义”理念下运行的《大公报》纵论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事,将民办报纸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成为“社会公器”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把中国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后来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7月13日,“知心姐姐”卢勤携新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教你如何爱孩子”讲座及新书签售会。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6月24日第二版《长话短说》专栏,刊载的一篇题为《救救“胡子”工程》的短文中说,四川天然气化工厂“建厂初期,调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如今学业荒废,丢了技术,当初的青壮年,如今有人双鬓挂雪,‘闲白了少年头’”。从文章的上下文  相似文献   

19.
第十五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选结果于11月15日在山西太原揭晓。本届“飞天奖”经全国各地电视剧创作制作单位上报参评的电视剧作品达104部689集。《三国演义》、《沟里人》分别获长篇、中篇电视剧一等奖,《鸳鸯绣》获戏曲电视剧一等奖,短篇与儿童电视剧一等奖空缺。《雪震》、《东方商人》、《农民的儿子》、《九·一八大案纪实》、  相似文献   

20.
胡德怀 《新闻窗》2006,(3):54-55
读《咬文嚼字》2004年合订本,其中《语林漫步》首篇,常义斌先生的《小心你们的笔——给央视节目主持人提个醒》。作者对《中国电视报》2003年8月11日刊出的获奖主持人文章,8月25日刊出的庆贺中央电视台建台45周年的主持人感言中赵忠祥、王小丫、李咏、梁艳的文字谬误进行了指正。并提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读者知”,“要懂得藏拙的重要”,“让那些似通非通的东西公之于世,不仅有损你们自己的形象,也会伤害我们的感情”的忠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