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2.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顗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弥勒经典自晋代始传入中土,根据“弥勒三部经”,弥勒信仰可分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晋代以来,弥勒信仰深受历代大德高僧、文人墨客以及普通民众的倾心推崇.从弥勒信仰的经义,以及弥勒化身的形象中,可以解读出弥勒信仰的精神内涵:包容、和谐、达观.弥勒之净土理想、弥勒精神与儒家大同、仁政理想及儒学义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趣.弥勒精神对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代弥陀净土信仰兴盛,文人中有弥陀净土信仰的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净土信仰思想杂糅不一,复杂多变,与真正的佛教徒信仰有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唐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的信仰较为自由,大都带有儒、释、道三教的特点,以儒教为基础,统合释、道;佛教信仰各宗杂糅,不唯信弥陀净土;具体到净土信仰又不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信仰不坚定恒一,常有改信弥陀净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巴蜀始于后汉,净土僧侣传播其宗诸经,则时代较后.本文所考论者即净土历史文化及弥勒信仰入蜀之途径,传法高僧弘扬该宗之历程,嘉州大佛弥勒文化之影响.弥勒文化慈善济世,普爱博施的宗风经累世传承,形成了对社会民众受灾莫不广施赈救的优良传统.这种赈灾救难精神为后世的慈善事业开乎先路,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6.
弥勒信仰作为民间宗教.魏晋以降几乎成了许多民间宗教运动的核心.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弥勒信仰在民间宗教中的作用,一是弥勒净土为苦难民众虚构了一个理想国;二是末劫论为民间宗教运动提供了争夺政治话语权的理论依据;三是未来佛成了民间教主的象征与神化。  相似文献   

7.
正王雪梅著《弥勒信仰研究》于2016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为研究对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献及近现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考古资料,以古代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研讨弥勒信仰在印度的产生、发展、演变轨迹,从而揭示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进程、基本特性及其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弥勒信仰研究》还将古代印度的弥勒信仰,与佛教其他思想信仰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白莲教前身为白莲宗 ,属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由于底层民众的政治需求、社会动荡时期宗教文化的整合以及教团组织形式的世俗化等诸多原因 ,白莲教的教义在元代由弥陀信仰衍变为弥勒信仰。弥勒净土信仰在白莲教中经历了从初步渗透、局部质变到成为信仰主流的过程 ,白莲教也因此附着上弥勒信仰的反叛特性 ,从而逐步由合法变为非法、由正统宗教变为民间秘密宗教。可见 ,宗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改变 ,以及官方态度与政策的变化等 ,是正统宗教转变为民间秘密宗教甚至邪教的原因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白衣佛小考     
敦煌早期壁画中有五铺白衣佛,为佛教艺术中仅见。本文认为白衣佛是弥勒的一种瑞像,它的出现与末法思想有关。北朝至隋唐时期曾流行崇尚白色的弥勒信仰,弥勒教匪利用了这一信仰,曾多次发动起义。这显示了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10.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弥勒兜率天宫说法图大多出现在龟兹中心柱石窟主室前壁上部,与主室正壁圆拱龛内的释迦牟尼主尊像遥相对应,与古代龟兹地区流行的小乘佛教有关,突出反映小乘佛教"一佛一菩萨"的思想,弥勒是作为仅次于佛陀的形象而加以表现的.吐火罗语A和回鹘语<弥勒会见记>的发现,说明弥勒信仰在这一地区极为盛行.另外,克孜尔中心柱窟第58、63、114窟将弥勒放在显要位置,说明弥勒信仰有上升趋势,受到来自中亚波斯宗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白莲教前身为白莲宗,属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由于底层民众的政治需求,社会动荡时期宗教文化的整合以及教团组织形式的世俗化等诸多原因,白莲教的教义在元代由弥陀信仰衍变为弥勒信仰。弥勒净土信仰在白莲教中经历了从初步渗透、局部质变到成为信仰主流的过程,白莲教也因此附着上弥勒信仰的反叛特性,从而逐步由合法变为非法,由正统宗教变为民间秘密宗教。可见,宗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改变,以及官方态度与政策的变化等,是正统宗教转变为民间秘密宗教甚至邪教的原因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永明延寿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永明延寿信仰净土的缘由,认为永明的净土信仰是理所必然,势所必至.进而依据永明延寿著述,考察了其净土信仰的具体内容.并从中国净土宗和净土思想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对永明延寿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祖堂集》、《古尊宿语录》等文献为依托,考查了唐五代时期马祖道一禅系的弥勒信仰。文章认为,马祖门下僧侣相当普遍地涉及弥勒信仰,表明弥勒信仰在唐五代禅宗中有一定地位;马祖一系对待弥勒的观念,直承道信、惠能和净众保唐禅派而来,但又有了崇奉他力念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钵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钵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印度、东南印度及西域。中亚4世纪前后佛钵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钵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存在的佛钵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热情和密切文化交流的情况,佛教发展的曲折经历亦同时显现。  相似文献   

16.
太虚在批判鬼神之教、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他从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五乘共法、一切唯心、自他两利等众多角度阐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并大量引用儒家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用儒家重人生及人之德性的内容,诠释人生佛教的意义;二是借儒家的伦理观念,张扬佛教人乘善法的理念;三是引儒家成贤成圣之路径,阐述佛教济世利他的大乘思想。太虚法师经过有选择地吸收儒家思想,使其人间佛教理论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太虚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大德高僧、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革兴运动,到处弘法传教、兴办教育、住持寺庙。更重要的是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学思想,这是贯穿太虚大师佛教革兴始终的基本精神,至今对佛教的发展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对太虚大师本人及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人间佛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佛教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唐代高宗、武后及武周时期,佛教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极为盛行。那么,这一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与武则天的政治统治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本文从武则天与净土僧尼的交往、武则天时期的净土造像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武则天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既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武则天的扶持和政治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间净土的思想,是受到佛教中西方净土理想世界美好世界的影响,从反观现实世界不和谐不完满的现状当中,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追求。本文从佛教中关于西方净土和人间净土的比照,并且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入世化,特别是佛教净土宗对人临终往生的关怀、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注,而强调化导世人行善、建立和谐生存环境的人间净土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佛教一直被世人视为远离尘世的出世之道.近代著名佛学大师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在理念上主张积极入世,普度众生,而且在行动上提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太虚本人为此身体力行,也因此倍受褒贬.究竟应如何看待佛教传统与现代、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的呢?本文拟从太虚大师与蒋介石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如何把握出世入世的分际,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