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最早实地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谈到一个记者要有抱负时,说他1935年7月14日由成都出发去西北采访,怀着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不是范长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旧《大公报》的大量报道 ,论证了为什么范长江不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 ,认为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失公失实原因 ,主要在于世界观、对我党缺乏了解和采访作风不深入等三方面所致。对范长江西北采访的第一个目的以及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影响 ,也作了必要的考证和分析 ,同时还澄清了范长江西北采访研究中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闻史上,范长江3个字,堪称彪炳千秋。范长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对中国西北角的考察采访。1935年的中国,由于蒋介石政府一味妥协退让,侵华日军肆无忌惮,全面推进。红军主力北上抗日,蒋介石却全力进行围追堵截,企图消灭正在长征中的红军。当时,栖身于北京大学、心悬于国家危难的范长江苦苦的思索着两个问题:红军的前途将会如何?日军占领若干大城市之后,我国的西北必将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那里的情形怎样?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都迫切地需要一个答案。但是,答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苦苦的思索之后,范长江决定:深入大…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中叶,由于西北地区为抗日的后方基地与国际陆路通道,战略地位显要,红军又生根结果于西北,使该地区成为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区域。地域神秘性与政治禁区使西北热刮遍大江南北。记者纷至沓来,趋之若鹜,在范长江前后,有五、六个记者到过西北,并写下了大量以西北风情为题材的通讯,成为时人争相阅读的热点,形成了事实上的西北记者群。《申报》陈庚雅写的西北通讯就曾一度与《大公报》范长江媲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记者群也逐渐衰落,而范长江通讯却硕果仅存,历久尤香。他的  相似文献   

5.
记得198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搞过一次记者问卷调查,其中一栏叫“你最崇拜的记者”,我当时填了两个人:范长江、斯诺。未曾想到10余年后,我居然荣获“范长江新闻奖”。但自当记者之日起,我便以范长江为榜样倒是实情。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1909—1970),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在1935所进行的行程一万余里,历时十个月的西北采访活动,首次向处在国民党新闻封锁下的广大读者报道了红军长征的一些情况,揭开了当时神秘的大西北黑暗与危机的内幕。西北之行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闻史上名记者的地位. 使不少范长江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当时只有26岁的范长江,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专门新闻教育的报社通讯员,为什么能在西北之行中一举成名,引入眼目? 无庸置疑,远大的抱负、丰富的思想、广博的知识和探索的勇气都是构成长江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在长江身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才素质——问题意识。在他的西北之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新闻活动中,新闻工作者从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并将西安事变的真相公布于世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国民党当局欺骗愚弄群众,对红军的消息实行严密新闻封锁,使得红军的真实情况很少为外界所知。当时还不是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后.范长江深入西北.通过旅行考察,以《大公报》显著位置一篇“旅行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揭露“西安事变”发生与和平解决的真相,引起轰动。《救国时报》在转载该文时.为其加上了一个“一针见血”的标题:《西安事变时(引题)/红军坚决主张释蒋(主题)/并曾首先履行撤兵计划(副题)——摘录大公报二月十四日长江通讯》。周恩来曾称赞范长江:“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熟悉范长江的人都知道,这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来自于那次长达数干公里的西北行.来自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9.
每当翻阅《范长江新闻文集》,眼前便浮现一组镜头:五十多年前,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记者,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穿行于虎豹出没的丛林,“永远走向陌生的地方”。这些镜头发人深思:范长江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纵论时代风云的名记者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强烈的事业心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察。他去那里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角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这是当时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采写出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那时年仅26岁的长江,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具有炽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  相似文献   

10.
尹韵公简介:1956年生于重庆,幼承家学,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硕士时,沿着范长江西北采访的路线,重新采访,出版<西北采访万里行>,据此而成的<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等论文,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1.
在范长江逝世20周年的时候,《范长江新闻文集》和《范长江传》两部书出版了。9月21日,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在全国记协会议室召开了这两部书的出版发行座谈会。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记者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人。他20多岁时就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为题的大量通讯闻名全国。他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当时神秘的西北的黑暗和危机,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后来他在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中担任过重要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文汇报》2011年11月20日第8版《笔会》刊登孟建英先生所写《"记者的道德"》一文,文中提出:"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范长江,两人志同道合,相约做旅行记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讯,和范长江合作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就笔者所知,《中国的西北角》作者只有范长江一  相似文献   

13.
刘霞 《东南传播》2010,(3):79-81
范长江是新闻记者的一代楷模。他的西北采访报道,奠定了他在新闻界的地位,使他成为久负盛名的记者和新闻工作的领导者。从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报道可以看到要想成长为一名成功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三识:见识、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诸多列强虎视中华,民族危亡,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开发西北之重要。"到西北"去成为社会关注的"国是"。先后数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形成事实上的"西北记者群",他们的考察内容几乎涉及到西北问题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民族、民权……众多记者中,佼佼者有二,当时被合称为"南陈北范",陈者,即陈赓雅,范者,即范长江,相似的考察路线、相似的出发动机、相似的考察内容,二位记者却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15.
《塞上行》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范长江新闻文集》中的一部。是作者继《中国的西北角》后,于一九三六年冬至一九三七年春所写通讯和文章的结集。除去前面三篇短文,都是在当年晋绥陕甘各省考察的“行纪”,其中《忆西蒙》占去大量篇幅,而在当时影响最大的首推《陕北之行》和《西北近影》两组文章。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周恩来同志在西安第一次见到范长江同志的时候就说:“我  相似文献   

16.
“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指范长江——笔者注)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周恩来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以报道红军长征著称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三十年代中期震撼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事件,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壮  相似文献   

17.
1935年9月2日,兰州。 我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主一范长江.以 《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历尽艰险.经过50天的长途采访,到达兰州。 因不少人向他探听红军的消息及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情况,于是,范长江开始了他的长篇报道。 《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范长江西北行的第一篇通讯,于他到达兰州的第3天写成。9月13、14日《大公报》刊发此稿时,编辑为此写了短评:“本报特约通讯员长江,从成都行五十日到兰州,其报告岷江军事形势的一封书(即文章)值得大家注意一看。”通讯详尽地叙述了红军在…  相似文献   

18.
二、晤见埃德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新闻观察·传媒透视"栏目(2008年6月上,第76页)发表了潍坊日报社毛洪波同志的一篇文章--<客观看待范长江的两个"第一">,内容涉及新闻史研究的热点--范长江先生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加峰 《今传媒》2016,(3):43-4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内地虎视眈眈,预示着对日战争将非一时之计.为使抗日战争有稳定战略后方,国内出现了"开发西部热".政府要员、实业家、专家学者纷纷赴西北地区考察.新闻界先后也有数十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并发表大量的新闻作品,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西北记者群".《新闻报》的顾执中和《大公报》的范长江是当时"西北记者群"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记者,他们的西北之行考察和新闻作品各具特定代表性.分析顾、范二人西北行在代表利益立足点、采访路线与对象、考察重点、表现手法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窥视民国期间官民"上、下"两个舆论场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