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常住什物的数量及与僧人的关系郝春文从敦煌文献来看,敦煌寺院财产分为常住什物和斛斗两大类。常住什物一般包括幡像、幢伞、经案、经中、香炉等供养具,铜镬、铜罐、铛、鏊等铜铁器,盘、碗、碟、床等家具,瓮、缸、瓦盛等瓦器及函柜、车乘、毡褥...  相似文献   

2.
还有一些寺院常住斛斗的支出项目虽非由僧人直接享用,但亦与僧人有关.  相似文献   

3.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与敦煌寺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有寺院,称“大圣仙岩寺”,此寺院是僧官“勾当三窟”的治所,负责管理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三窟的日常事务工作;此寺为中等寺院,常住约为二十人。在莫高窟常住的除本寺僧人外,尚有敦煌其它寺院派住莫高窟的僧人,即所谓“住窟禅师”,负责管理各自寺院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此寺有固定的寺产和收入,其来源除了寺院正常的收入外,还有敦煌其它寺院在固定时间给莫高窟上缴的有一定数额的财物,各寺院要进行“纳官”。该机构组织各寺院在三窟进行如印沙、燃灯、转经等活动。  相似文献   

4.
敦煌僧人饮食在敦煌饮食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特殊的用语和名词,与僧人饮食戒律、造食用途、食物来源等有密切关系,是探讨僧人饮食必先搞清楚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晚唐五代,敦煌寺院僧侣要向世俗政权缴纳基于土地的各类赋税,但仍然享有免除基于人身的各种徭役的优待。作为合法的“百姓僧”,他们既享有乡司百姓的请地纳税和权力与义务,又仍旧保留了僧人免纳身役的经济特权。敦煌僧人交纳地商税,是唐代两税法后寺院僧人丧失免纳正税特权在敦煌地区的具体表现,同时又具有敦煌当地浓厚的地域色彩。两税法以来僧侣免赋特权的进一步丧失,既是僧人私有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又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折射。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唐宋时期敦煌僧人违戒现象的基础上,对僧人违戒的原因进行了考述。分别从僧尼违戒的思想根源即僧尼人生欲望的增强、忏悔法的负面效应、戒律自身原因以及世俗政权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常住百姓”是九至十世纪敦煌寺院的依附人口。“常住百姓”一词在归义军时期的出现与消隐,构成了唐宋之际沙州寺院经济史中颇富特色的一章。常住百姓的有关记载,主要散见于巴黎所藏敦煌卷子。虽然,早年开创这项研究的那波利贞氏和谢和耐氐,都曾得睹原卷,但全部有关卷子的公布,实自近年始得实现。最近,我国收到了巴黎卷子的缩微胶片,使我们得以对常住百姓问题作一次稍为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常住百姓”是九至十世纪敦煌寺院的依附人口。“常住百姓”一词在归义军时期的出现与消隐,构成了唐宋之际沙州寺院经济史中颇富特色的一章。常住百姓的有关记载,主要散见于巴黎所藏敦煌卷子。虽然,早年开创这项研究的那波利贞氏和谢和耐氏,都曾得睹原卷,但全部有关卷子的公布,实自近年始得实现。最近,我国收到了巴黎卷子的缩微胶片,使我们得以对常住百姓问题作一次稍为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遗书所载唐代佛曲的演出场所有寺院、宅第、街衢,表演者有僧人和寺属音声人,佛曲的情感基调以“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所载唐代佛曲的演出场所有寺院、宅第、街衢,表演者有僧人和寺属音声人,佛曲的情感基调以“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所载唐代佛曲的演出场所有寺院、宅第、街衢,表演者有僧人和寺属音声人,佛曲的情感基调以“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西域求法僧的往来和归义军间的关系存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乃至敦煌佛教教团的情况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探讨这一问题.敦煌进入归义军时期以后,敦煌佛教教团废弃了吐蕃占领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了以都僧统为最高僧官的唐制,改革了教团管理机构.编造了教团管辖下的十六所大寺、三所禅窟的常住杂物(寺院财产)的名细册以及有别于一般民户籍的分别按寺院  相似文献   

15.
佛教戒律禁止僧人参预政事、从军参战.但8至11世纪敦煌僧人却可以参预政事、从军征战.本文列举大量证据足以证实.进而指出,此种局面的出现,乃因僧尼皆籍入乡司,悉为编民之故.既同为百姓,自一例授田、纳税、输赋、从役,为国效力.从而使僧尼日增、国家役、赋、兵源日蹙的历史性矛盾得到解决,终使佛教走上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杨森 《家教指南》2006,(5):107-109
唐代敦煌寺院中的僧人为僧、尼等赠送物品所用词汇多用"助供"、"助"(吐蕃占领时期);而五代、宋时期不见用或少用,但这类形式依然存在于寺院和民间,形成一种民俗活动,展现了唐宋时期敦煌寺院内外的一些赠纳习俗和互助活动.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酒习俗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有着很深的酒文化积淀。敦煌人饮酒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汉代。敦煌的饮酒风习很盛,酒在敦煌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各种活动都少不了酒,如宴会、祭拜、招待使节、婚丧、庆典等。敦煌几乎各社会、各阶层的人均饮酒,寺院的僧人、尼姑也不例外。敦煌人的饮酒方式既有“喧拳”,也有文雅的筹令;敦煌人好喝酒,敦煌酒的销量很大,除了敦煌有悠久的造酒、饮酒传统外,也与敦煌所处交通要道有关,往来的商旅和使节影响着敦煌酒的供求关系,还与敦煌粮食产量相对富裕有关。  相似文献   

18.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僧人不仅享有优惠特权,而且占有大量田地、牧场,拥有一定数量依附人口,寺院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僧人的管理力度,由僧俗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把僧人管理纳入世俗法律范畴,僧人有度牒、寺籍和户籍.西夏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也不例外,只要占有土地就要按法律规定像世俗百姓一样纳税服役.一些僧人在向国家纳税服役的同时,还受寺院役使,成为寺院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说,西夏僧人并非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相似文献   

19.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尼寺的财产支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各种消费种类所占比例差异明显。由于常住财产收入的途径和数量十分有限,在寺院开支中,很大一部分财富被投入到对寺院作坊、建筑及田产的维护消费上,这可以保证寺院主要经济收入的稳定。此外,在僧团内部,与都司僧官和其他寺院交往的必要花费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可以帮助维护与僧团大众的良好关系以及提高尼寺在僧团内部的地位。最后,在与世俗政权的交往中,尼寺也要提供部分财物,用以获取世俗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藏佛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块绚丽的瑰宝.然十四世纪佛教的更光被动荡的时局、废驰的戒律、腐化的僧人所污蔽。宗喀巴大师顺应西藏人民与地方政权的改革愿望,以戒律荡行、以教义治心对僧风律仪进行了彻底的整肃,使僧俗大众循释氏正道进言。寺院面貌为之一新,迅速出现了政教昌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其所创立的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宗派,为人民所接受、信仰。格鲁派教法的施行,使得我国藏传佛教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宗喀巴改革.意义深远.影响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