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志新 《学子》2016,(6):4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第1-4题。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学生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经历摸球等操作活动,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中,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较好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一个编写理念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教材采用“交叉编排,螺旋上升”的结构,就“空间与图形”部分第 1 册图形的初步认识;第 2 册多边形、轴对称;第 3 册平移与旋转、平  相似文献   

4.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  相似文献   

5.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作指导,做好与“课改”衔接的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6.
活动设想“球”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圆锥和球”第三节教材上的选学内容。学习该部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球这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球的形状和特征,球各部分的名称和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及球不同截面的大小变化。《数学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7.
凌琴 《新课程研究》2012,(6):159-160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学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呢?怎样才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如获珍宝的快乐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得出:数学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注重学生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维等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函数的单调性"的第一课时聚集了数学教学的诸多矛盾,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对每个数学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基于"为教学设计学习"理念的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和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意义建构.基于"为学习设计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则着眼于学生的学,注重让学生经历函数单调性概念由图象直观特征到自然语言描述再到数学符号描述的进化过程,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体验函数单调性概念符号化的建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体悟数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则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样的课堂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从让学生体验数学好玩开始,引导他们亲身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结论的顿悟过程中,自然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自然走向玩好数学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1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数学探究性活动,可以使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认识数学,在认识中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下面针对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三份预案,代表不同层次、区域的三个样本。把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注重以情境创设来激趣,以丰富活动来"发现"知识……透过共性,这三份预案的个性尤显: 一是设计意旨有别。第一份预案把数学知识融于五种活动中,变枯燥为生动、浅显;第二份预案旨在让学生"用科学武装头脑",厘清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份预案则遵循由易刭难、循序渐近的认知规律,培植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二是教学流程相异。第一份预案让学生在"猜一猜、比一比、玩一玩、做一做、说一说"五个环节的活动中轻松愉悦地体验到"可能性";第二份预案让学生在"猜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不确定规象;第三份预案则以"探究、巩固、应用、深化"为主线,让学生亲历探索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三是摸球方法不尽相同。在让学生体验"完全确定"和"不确定"时,第一份预案采取先"每类球数量相同且小组交叉摸"来体验"完全确定",然后再采取"球类数量不同且单独摸"来体验 "不确定";第二份预案则先采取"人球数相等,每类球的数量相同"来体验"完全确定",然后再采取"人球数相等,每类球数量不同"来体验"不确定";第三份预案则采取"教师先提问,学生再动手,最后提炼"来体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物体>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学习对象的一些特征,获得初步的体验。"何谓"体验式学习"呢?就是强调学习的亲历性与实践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行为、态度、养成习惯等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有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我们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探究学习活动,感受成功的喜悦,坚定学习信念,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创设体验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在体验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三体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数学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学习活动。学习体验就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几种图形。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孙虎 《甘肃教育》2014,(1):94-94
正一、授课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古典概型)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有奖竞答"、"走进生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交流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