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要力量。要想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必须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总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人民武装的建立,红军的发展和壮大,革命战争能否得到有力支援,生产有无发展,这些都与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密切相关。以毛泽东、朱德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斗争过程中,为我党制定了一条完整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但是关于这条路线的提法、内容以及它的形成等问题,目前都有一些不同看法,弄清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中共党人在探索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过程中,经过艰辛努力,最终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革命路线。由于中共自身成长的特殊经历,战争因素及共产国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有过许多失误,犯了“左”和“右”的错误,其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提出一些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土地分配办法和土地革命路线。期间,“左”的错误导致了土地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与错误。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果断地改变土地政策中的“左”的做法,制定减租减息政策,实现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1930年5月,右江苏维埃政府先后制订并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这两部土地法令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意愿,满足了农民群众获取土地的要求,代表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法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土地使用权,为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则。这两部土地法令的制定,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政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正>[专题导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依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结合广大农民的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农村土地政策。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时空框架][知识梳理]一、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背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为解放和争取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土地问题,巩固根据地。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8.
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中心任务是没收地主的土地与富农的多余土地,打倒地主阶级,限制富农阶级,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地探索和解决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对象、任务等基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当时,受共产国际指派来中国指导革命的鲍罗廷对土地革命的认识曾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因而研究鲍罗廷在中国土地问题上的功过是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问题,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革命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毛泽东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结合革命斗争策略需要对富农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富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农民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能否真正地解决农民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反应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本国情况,解决农民问题所作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分析和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解决当前农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它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制定的一个比较彻底、比较完备的土地革命纲领,对发动群众、巩固后方、解放全中国,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一场极其深刻而复杂的阶级斗争。要领导这个斗争取得胜利,就必须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开辟较早、面积较大的根据地之一。在开展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它有自己的政纲和政策。本文仅就鄂豫皖苏区在进行土地革命中的富农政策问题作一探讨,企望研究土地革命和二战历史的同行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土地所有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农民的土地斗争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基本内容。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没有单独代表农民的政党,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又没有坚决的土地纲领,因此,“只有制定和执行了坚决的土地纲领、为农民利益而认真奋斗、因而获得最广大农民群众作为自己伟大同盟军的中国共产党,成了农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领导者。”而土地所有权问题,又正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土地革命是实行土地国有还是把没收的土地分给农民私有,这个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武装斗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并指出近代中国城乡对立的结局是“乡村”战胜“城市”。从而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运动,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在长达十年之久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内容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由于当时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并且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而直接受它的领导,因而中国土地革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无不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正确的土地路线应该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能否正确制定和执行这一政策,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然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由于违背我国的国情,盲目听命于共产国际的指示,照搬苏联经验,提出和推行一系列“左”的土地政策,给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就“左”倾冒险主义土地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作扼要的论述。在长达四年的王明“左”倾统治时期,各根据地都曾推行过一系列“左”倾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18.
经济建设是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直接关系到革命斗争的兴衰。在1931年至1934间,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由于不明中国国情,盲目听命于共产国际的指示,照搬苏联经验,在根据地经验建设上提出和推行一系列错误政策,给根据地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本文拟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时期错误的经济政策作一粗浅论述。一过“左”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应该是依靠贫雇农,巩固地联合中农,限制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中,正确地划分农村阶级成份,既是阶级路线的重要内容,又是能否正确贯彻土地革命路线的必要前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通过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党对划分农村阶级成份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标准。中央苏区是党在这个时期创建的一块规模最大的根据地,同时又是当时全国各根据地的中心,探讨中央苏区土地革命中对农村阶级划分标准的逐渐完善,可以基本看到党在这个时期对农村阶级划分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试论毛泽东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和赣西南、闽西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根据党的“六大”决议精神,总结井冈山、赣西南、闽西和其他根据地土地斗争的经验,集中集体的智慧而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集中地解决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和土地所有权等三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