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万明 《云南教育》2003,(28):20-21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从认识的层面看,它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许多学生“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的现象至今仍大量存在。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呢?应主要从以下几方…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从认识的层面看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 ,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从实践的层面看 ,情况并不容乐观 ,脱离实际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 ,广大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一、联系生活实际 ,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个已完成…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教科书倡导的“数学生活化”实验教材通过大量的资料引入数学知识,让人“耳目一新”,教师反映数学教材“像卡通书一样,好看了,学生也喜欢看了”。但任何事情一过头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有时就降低了数学意味,有时冲淡了数学学习规律。这样的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而不能作为教师的教本,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提炼教学内容,理清每节课的数学知识点、数学思想点和数学方法点。混在生活中的“数学”不等于科学意义上的“数学”;完全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又不符合义务教育阶…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数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推崇。然而,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从美国的“木匠教学法”中受到启发,重新认识我国的“数学生活化”,并对其做了界定,从而提出了走出“生活化”误区的对策:正确处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正确理解“生活化”的情境。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落实上述要求,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关注学生呢?下面就实施“数学教…  相似文献   

7.
林素萍 《成才之路》2009,(14):48-48
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这一观点非常重视,但往往也停留在必要性、重要性的层面论述。一些有效方法也散见于教学实践中没有很好总结,尚未深入到具体系统操作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俊清 《考试周刊》2009,(35):78-7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9.
数学观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从数学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数学创造的角度,对数学观的研究都有必要进行层面分析,从社会层面看,数学观的形成与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关联;从数学的本体层面,数学观是对数学本质的理性思考;从数学教育上看,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与素质性两种观念.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理念:“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让学生去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因此,聋校数学在教学中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聋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将数学与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实施“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王飞成 《湖南教育》2009,(12):26-27
晚近以来,“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应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要情境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构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学习(或教学)情境”等理念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于是探究与合作学习等占据了数学课堂.然而,这样一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却被忽视了.君不见,每堂数学课学生热热闹闹,教师心满意足,貌似十分和谐.但是,热闹过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活的数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张华 《考试周刊》2010,(22):92-92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钾数学。”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并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祥国 《考试周刊》2010,(25):89-9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练习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15.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之一,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生活数学”的狭窄性和局限性,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生活…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此可见新课程教学要特别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适时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坚持做到课中感悟,课后深化,真切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精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云 《考试周刊》2009,(10):87-8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生活走进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应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要“情境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构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学习(或教学)情境”,以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触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就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导在关键处     
“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是教师对课堂充分地预设和课堂随机生成的灵活把控,从数学不同知识层面的构建,通过激活“动情点”——找准“连接点”——形成“创新点”——把握“成功点”。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使数学课堂处于高效有序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