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是代表僧肇世界  相似文献   

2.
刘勰虚静说是指作家创作构思的一种理想状态,直接导源于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因为前者与后者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刘勰生活在禅法风行的南朝,他修习且重视禅学,《文心雕龙》虚静说是刘勰吸取了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之后的创造。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它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静观修行解脱之法,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老庄道家的静观思想。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通过影响中国佛教禅学静观而影响刘勰的虚静说。因此,《文心雕龙》虚静说直接的近源是佛教禅学静观的入静理论,间接的远源是老庄哲学的主静观念。  相似文献   

3.
一初唐四杰之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建立了显赫功绩的陈子昂,以其执着的进取精神,高举文学的革新旗帜,标举汉魏,对六朝以来的华靡文风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真正揭开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文革新的序幕。陈子昂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简称(序)》)。在著名的《序》中,陈子昂全面提出了他的诗歌主张: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相似文献   

4.
释德清的老学研究有着强烈的佛教问题意识,鉴于当时部分佛教徒不能“融通教观”而排斥非佛教学说的不良风气,他亲自为老庄注疏,并在禅宗理论的基础上将孔、老都纳入到佛教体系中,以此来化解门户之见。同时,他对《道德经》作出了“工夫论”的阐释,这与他对当时禅宗现状的不满是有关的,他认为不能因顿悟而忽视了真正的实修工夫,以致在《道德经》的注释中十分强调“入道工夫”,且其工夫论以心性为主。因此,释德清的老学研究无论在老学史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6.
引言月称(Candrakirti,公元600~650)为七世纪印度学者,是追随著名中观学派哲学家龙树(Nagarjuna,公元150~250)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印度佛教哲学家。他所著注疏龙树著名佛学著作《中论》的《清净句》(Prasannapada),不仅是印度佛学思想家《中论》注疏系统中[2]的一部重要的有特色的著作,也是《中论》注疏中唯一一部  相似文献   

7.
《徒然草》第九十一段是以周易思想为肌肤的章段,该段中所反映的作者兼好法师的无常观是佛教无常观与儒家思想调和的产物。通过比较分析《周易》及其注释书,考察兼好是如何吸收《周易》思想,并使其融入无常观中的。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仙道诗与他求仙访道的体验以及对道教修炼道术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诗人求仙访道过程的展示,是对修炼道术的具体描绘,是对清静与超越的追求,这些都与当时道教中的上清派所追求的清静与超越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理论的立足点都是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9.
《通易论》是阮籍关于《周易》的专论,反映了阮籍早年所受的儒家思想的影响。《通易论》和《咏怀诗》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通过对《通易论》的考察,对于理解阮籍的思想转变轨迹以及《咏怀诗》所表达的内心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前期的"济世志"、谨慎惧祸的心态、对名教礼法的认同、身处乱世之中对隐遁避世的向往,可以说很大程度都是来源于《周易》的影响。而其后期的"遗落世事"的态度、"不拘礼教"的狂放、对超世逍遥的追求、对适性逍遥的选择,则大都是在险恶现实和虚伪名教的激发下而接收老庄哲学思想(或玄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 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的思想无疑经历过巨大的飞跃。对于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他的认识也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如对尼采的认识就经过了从肯定到否定的明显变化,但对于老庄思想,他却以坚决的批判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从1907年至1936年,先后三十余次提到老庄及其思想与著作,并且以《史记》、《庄子》为基础,创作了以老庄为主要人物的历史小说《出关》、《起死》,鲁迅对老庄思想这种持久的注意、自始至终的批判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思维与反思性思维——杜威反思性教学理论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是在所做的事和它的结果之间正确地审慎地建立联结,而最好的思维方式就是反省性思维。反思性思维能使合理的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能预先进行有系统的准备,能使事物更加充实。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思维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们之间的辩证互动及其综合集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系统思想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指思维主体把思维客体、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当作系统来加以思考和处置的一种思维方式。系统思维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中,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更趋向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系统思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思维主体反映和建构思维客体的系统辩证性;(二)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系统辩证性。下面,就这两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物我生命一体的神话思维方式,具有类通于艺术创作中物化思维的审美特质,但神话思维毕竟是原始初民在自我意识尚未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对宇宙自然的一种理解和认知方式,它又有别于艺术创作中的物化思维。  相似文献   

14.
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说明,有创造的出现就有逻辑抽象的出现.而真正的逻辑抽象思维是以概念思维为标志的.创造性想象是概念的联想和思维模式的转换;创造性直觉是逻辑抽象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思维跳跃.创造性思维中的逻辑抽象表现为一种目的性、收敛性和程序性.培养逻辑抽象思维和提高创造能力要注意将逻辑抽象由经验型向理性型发展,自发型向自控型发展,简单型向辩证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昭示了孔子的和谐思想和崇德思想."和"是孔子推崇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孔子远大崇高的理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孔子的和谐思想和重视道德价值的崇德思想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追求崇高,追求和谐的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16.
建构思维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建构思维是指发现或发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命题以及形成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个人认识.建构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构思维包括外源建构思维、内源建构思维和辩证建构思维.  相似文献   

17.
民主作为17世纪启蒙思潮的理论建构,构成了西方现代价值观的重要特性。面对这个依然强势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杜维明提出新儒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提出挑战和回应。孔子本人的学说恰恰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创发性的传统根基。这不仅使它能在启蒙思潮产生时,开发出中国文化的引导作用,而且有可能对西方现代性面临的困境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8.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贡献思想和智慧,以历史学特有的方式推动变革、引领潮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一系列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思想的基本谱系。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次次证明了思想的伟力。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反对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跨学科对话交流,探索打破学科壁垒;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还须提升理论概括能力,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提炼历史演进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揭示尘封在历史中的记忆和思想。历史研究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形成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9.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的关系,认为非语言思维具有一定的向心力,语言思维具有一定的离心力,其中心点是经验,驱动力分别是感觉一肌动系统和认知压力。为验证此观点的可靠性,笔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论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同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在思维的本质上、思维的途径与方式上以及思维的外在特征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思维的趋向与目标、功效与意义更有着广泛的同一性。发掘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内联与外延,归结其两之间的潜在关系与互动作用,将有利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并有效地开发和提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