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办企业离不开市场信息,经商离不开商品信息,种田离不开科技信息,我们通讯员写稿,同样离不开信息。新闻信息是每一个通讯员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及线索,然后按第一手资料信息顺藤摸瓜,深入下去采访,写出新闻报道。其次,通讯员写稿,头脑里应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如产品信息、科技信息、商品信息、价格信息、政策信息、农副产品信息等等,采访写稿时往往能及时派上用场。如我们农村通讯员写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稿件,通讯员就该了解种植品种、季节、肥料、用什么农药等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信息,写稿就容易出差错。甚至闹出笑话。另外,产品、商品价格信息也很重要。如写茶叶,就要了解茶叶上市季节,市场价格等,如不了解,写出来的稿子就会失实。 通讯员写稿离不开信息,要准确无误地去掌握信息,要写出有质量的稿件,就得勤学习、勤听、勤跑、勤了解、勤核实,使信息性强、可读性好的稿件源源不断地见报。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同时又是新闻写作的关键。一篇稿件如果采访到位,落笔时不仅会得心应手,而且写出的稿件丰满充实,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相反,采访如果不到位,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坐下来写稿时,往往会因为素材上的“缺东少西”备感吃力,而且,因受材料占有不足,素材收集不够的局限,硬挤出来的稿件不仅干巴空洞,而且质量肯定不高。  相似文献   

3.
有人把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誉为“新闻哲学”,的确,书中充满了科学的哲学思辨;更可贵的是书中还提出一些重要创见。这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对于第一手材料的论证就很具有独创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历来,新闻界在谈到新闻采访时,都非常强调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只有这样,记者才能真正地深入下去,采写出形式活泼、内容深邃的新闻来。然而,到底什么是第一手材料,从来还没有一个周密而科学的定义。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一手材料的理解是极为模糊的。例如有人说,我经过深入现场,亲自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我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而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只是一些第二手、第三、第四手材料,极少能称得起第一手的。看来,这不只是一个名词上的争论问题,由于对材料第几手认定上的含混不清,就往往会给新间采访造成事实上不同程度的失真。可见,弄清采访中摘到的材料到底算第几手,这不但具有学术上、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有着积极的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访七忌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采访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稿件的好坏优劣。而占有第一手材料更是决定一篇文章的精辟与否。采访中如果不重视第一手材料的索取,新闻稿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获得第一手材料呢?笔者认为采访中需要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平常,一般都这样认为,记者只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出的稿件就会绝对真实。其实不然。我在写稿实践中越来越感到,第一手资料并非都绝对真实,如果盲目信赖第一手资料,也同样会出现失实错误。我曾碰上这样一件事。一次,有人向我反映,有个颇有名望的老  相似文献   

6.
"韩信点兵",这一国人老少皆知的典故,虽特指军事上的调兵遣将要多多宜善;同时它也告诫人们,做事要有多方的打算和准备.由此,联想到新闻采访,也是同理.本文想说的,是新闻采写中如何做到全身心投入深入采访、如何详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素材)、以及如何写稿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改变自己的报道面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可以算得上“诀窍”,就是在采访写作时一定要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跳出就事论事的藩篱,尽可能站在纵观社会全局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奔腾前进的时代精神。通过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还只是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基础。这些材料究竟能说明什么?对于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韩信点兵",这一国人老少皆知的典故,虽特指军事上的调兵遣将要多多宜善;同时它也告诫人们,做事要有多方的打算和准备.由此,联想到新闻采访,也是同理.本文想说的,是新闻采写中如何做到全身心投入深入采访、如何详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素材)、以及如何写稿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场新闻与"现场"意识《西南铁道报》王振洪在新闻这个大家族中,现场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就在于"现场"二字。它规定着现场新闻的外延和内涵。从采访上讲,作者必须到新闻事实的发源地,从现场角度透视新闻,抓第一手材料;从写作上讲,主要靠第一手材料写稿,以叙述...  相似文献   

10.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11.
记者,《新闻学简明词典》上说,是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那什么叫采访呢?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问、听、看。记、想是采访中的五个环节。从这些经典语言中透出的信息是采访必须到现场,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难以想象,不到新闻发生地,不见新闻当事人,不访不问,就能写稿发稿,就能当记者。 可现实中既不乏这样的事,也不乏这样的人。一是要现成材料。记者不是直接去“望、闻、问、切”,而是让别人代劳,苦功别人下,材料别人整。记者成了编辑,拿着别人的材料涂涂抹抹,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去发表。…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喜欢采写各类新闻报道。但自己在采访时往往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的稿件不被采用,再遇见采访对象就很难交待,感到不好意思。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自己深入采访,甚至不敢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常常靠“二传手”。这样,不仅不能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造成失实。我知道这种状  相似文献   

13.
常虹 《记者摇篮》2004,(12):39-39
批评报道因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往往采访对象由于怕“家丑”外扬。而千方百计地阻挠采访。或是一问三不知,或是推三阻四。而作为新闻单位的记者在采访时受其工作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像公、检、法、司那样去依法采取非常手段调查取证,这样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那么在写批评报道中.怎样才能打开突破口.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完全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批评报道呢?我认为以下三点能够对采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四月三日下午,原开封日报记者,现新华社高级记者周原同志,给开封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作了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的报告,并就如何做一名好记者提出了看法。周原同志说,记者要深入采访,到群众中去搞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素材,从中寻找最能说明问题的东西。有的记者到采访对象那里一转悠,交谈几句,就走了,文章就写成了。这样“蜻蜓点水”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人物的皮毛,没血肉,没灵魂,不丰满,不感人。记者必须熟悉你要采访的人物,必须占有大量材料,必须站得高一些,统观全局,才能写得生动。记者必须深入实际,亲自实践,在  相似文献   

15.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就必须坚持学习新闻知识,认真读书、看报,多写稿,勤积累,使自己的头脑不断丰富起来。 1983年,我刚练习写稿时,不会采访,写出稿子不合口味,投出去的稿件大都被“枪毙”了。后来,在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热心帮助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采写新闻的一点门道。 从1987年起,我每年坚持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写作》和《编通之友》等新闻杂志及报刊,并坚持多写、多练,深入  相似文献   

16.
人常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才能把报道写好。从另一方面看,有“米”则应巧为“炊”。这是说在掌握了素材之后,还应当讲究写作章法和技巧,力求把稿子写好。在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年轻记者(或通讯员)好不容易抓到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却不知怎样选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表达;有的手头虽然掌握了好线索,却不注意往深处挖,开掘不出新  相似文献   

17.
谈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不亮明记者身份而主动进行的目的明确的采访,它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方法。 从近几年的采访实践看,隐性采访有很多成功的例证。国内新闻界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特邀一位读者,共同秘密察访鞍山市政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19.
百荣同志: 初搞新闻时,与你有同感,现在总算爬出低谷,细细想来,理出以下几条供参考: 一、在急于求成的时候不妨来个“冷处理”,停下笔来,冷静地总结一下自己的工作;细心学习一些有关文件,掌握新闻动向(即舆论导同);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报纸的导向,这样,写稿就会有的放矢,中稿率就高。二、要刻苦学习业务。从教材中学,从报刊上的优秀作品中学,在实践中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三、要尽可能深入到新闻事件发源地进行实地采访,尽可能地占有材料;在写作时要反复筛选提炼素材,将最能突出新闻价值的素材写进去。四、稿件应力争准确,简炼,生动,誊写清楚,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相似文献   

20.
当了几年驻站记者,对“下基层”一词感受颇深。下基层有很大的相对性。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各县,都可谓“下去了”。即使到了最基层的厂矿、乡村一级采访,也还有个深入问题。如果只是听听介绍,点上看看,拿上材料回去写稿,而对于普通群众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要反映的事情究竟怎么看,自己心里没底,写稿时就难免要犯嘀咕:不知群众买不买这个账?其实,这样的“下基层”很难说是真正下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