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诗人沈尹默是最早参加白话新诗创作实践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前后保卫北大和学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通过对沈尹默早期诗歌《三弦》的品读,不仅使我们从诗人营造的“动”与“静”的独特场景中感受到他豁然悲悯的情怀,也能在《三弦》的“情”与“境”中体会其诗歌朦胧多变的创作形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沈尹默白话诗歌创作的目的及主旨.  相似文献   

2.
沈尹默是新诗的开创者之一,但是其对旧体诗的用力也最多,受到了胡适及后人的大力赞颂。在《秋明集》中,他抒发了“五四”一代人的独特情怀,表达了对亲人和师友的怀念,也留下了“五四”一代人风云际会的时代画卷。他的旧体诗沟通传统与现代,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探寻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沈尹默的新诗创作不仅体现了“五四”文学转型期的话语体系,同时为新诗秩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然而为了确立“新诗老祖宗”胡适的地位,却被从历史的躯体上剔除,消解。重新研究沈尹默的新诗,重述新诗最初形象,重估新诗的审美价值,建构新诗发展历史,确立新诗身份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出现最早的新文学样式是新诗,从1918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新诗起,到现在已是七十余年了,七十年来新诗的境况如何呢?与小说、戏剧比较,则可说新诗出现得最早而成绩则最小。“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都爱新诗,因为当时的新诗适合新思潮的需要。在大胆抨击封建旧意识的同时恢复了纯洁的情泉,诗人们拨动了时代的心弦,因此能震撼读者:胡适的《鸽子》能得到读者,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自由的愿望,郭沫若一首《天狗》,咆哮出“五四”时代毁旧求新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七十周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准备。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就必须接过“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科技立国”的道路,迅速发展生产力,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评述自由主义者对“五四”运动的阐释入手,探讨何谓“五四”精神,文中辩析了文化启蒙和个人自由在“五四”再造文明的观念中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并据此提出了不同于自由主义者对“五四”精神的阐释,即“五四”精神是一种对反抗权威的勇气和永不妥协的精神的高扬。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对新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化的同时,对新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共领导人的“五四”观自始即采用了激进的革命话语系统,强调五四运动的政治意义和和爱国精神,用政治运动摄思想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这种“五四”观对学术界中国现代史研究产生了导向性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全面、深入地研究“五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四”与爱国主义──纪念“五四”75周年笔谈编者按:在“五四”运动75周年前夕,一批青年学子,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五四”精神的缅怀之情。他们的言谈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弘扬“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把爱国主义同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沈尹默,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南社成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他是写新诗即白话诗的一员骁将.新诗而外,兼写旧诗.此外还工倚声,能拍曲.所著《秋明诗》、《秋明室杂诗》和《秋明词》,已辑成《沈尹默诗词集》一册,1983年3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至其所作散曲,现知共有五调八  相似文献   

11.
入燕京大学执教是顾随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而在这次转折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沈尹默。沈尹默不仅帮助顾随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和书法创作。  相似文献   

12.
沈尹默在重庆生活期间,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他虽倾心于书法艺术研究,无惊人的抗日之举,但仍用诗歌表达了其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沈尹默抗战时期在重庆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生存的常规模式,展示了其在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与精神策略。  相似文献   

13.
沈尹默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他既是诗人,也是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诗歌方面的审美情趣决定了其书法创作的价值取向,同时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又影响着其诗歌创作。沈尹默先生诗书双修的艺术人生,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书家的文化修养和人品修养之上的,这是我们研究沈尹默先生书法获得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匕”的本义多有争议,笔者认为“匙”的本字、“化”的本字、匕首、以匕为妣这四种代表性的观点都有值得质疑之处。许慎《说文解字》曰:“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本文试图将匕与古代饮食文化联系,探寻其使用功能,从正反两面辩证分析许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在明中叶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创作出“临川四梦”,并在其戏曲实践基础上建构起“唯情”论,以此作为反抗封建专制礼教的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汤显祖在戏曲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上重才情的观点同沈璨重音律的观点碰撞而呼应,形成了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而“唯情”论在这场碰撞交流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精心构建的"湘西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是"湘西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的"动物世界"具有烘托环境、渲染心境、推动叙事的多重功能,以动物朴实本真的生命之美映衬美好的人情人性,以动物鲜活生动的野性之美揭示城市文明的虚伪做作,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18.
《七子诗选》是沈德潜晚年回乡之后,主持紫阳书院期间所选刻,在当时影响极大,“吴中七子”亦因此而声名远扬。该选本与沈氏其他诗选有所不同,它既为本朝人诗选,又为晚辈后进者诗选,更为地域性选集,故而显得更为特别。其编选原因与沈德潜倡导风雅的诗学主张及通过诗选来奖掖后进和举贤荐能的意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彻底绝望,“肯定”来源于曹植的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