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接本刊2006年第5期)此外,杨献珍在流放地陕西潼关于1975年11月还撰写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牛头不对马嘴———评所谓“德波林主义”》两篇文章。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一文中,杨献珍针对党中央当时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提出  相似文献   

2.
三、舍生忘死的诉求和抗争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华神州大地,杨献珍自然也在劫难逃。5月25日,中央党校的领导人把已经调出中央党校,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的杨献珍揪回党校,在大会小会上进行车轮式的批斗。同时杨献珍的家也被查抄、封闭,其本人被宣布限制人身自由,关进造反派私设的监狱里不分昼夜地进行轮番审讯,被逼写其“反党、反社会、反毛主席”的罪行材料。康生一伙给他定的罪名,除了1965年强加在他头上的反对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3.
(上接本刊2006年第6期)杨献珍在狱中和放逐地所写的申诉信和抗议书,已于1981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以《我的哲学“罪案”》一书问世(其中除收录了有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申诉外,还包括“综合经济论”问题和“合二而一”的问题的申诉以及其他有关文章),凡是看过这些文字  相似文献   

4.
1973年在狱中写给中央专案组的抗议书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尽管杨献珍被监禁、放逐,失去了自由和发言权,但造反派依然把他作为攻击讨伐的靶子、批判斗争的对象。1970年12月29日和1971年1月9日中央党校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先后在《人民日报》第二版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哲学斗争与阶级斗争——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的三次大斗争》和《哲学路线上的一场严重斗争——揭露叛徒杨献珍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的反革命阴谋活动》。杨献珍所写的这份长达两万余言的抗议书,  相似文献   

5.
(上接本刊2007年第1期)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杨献珍曾多次致函《哲学研究》编辑部要求吴江拿出证据,吴江在1978年12月的一封信中答复说,他得出杨献珍同志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样一个判断,是根据杨献珍的一篇什么文章。对此,杨献珍立即进行了反驳,并将反驳信件致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补充申诉的第二部分,杨献珍着重陈述了他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艾思奇对该书的错误认识和观点。他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自始至终都是指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理论。那么,列宁承不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中的“同一性”,根据毛主席的解释,就是“互相联结”的意思,“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就是说思维和存在之间有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了解,应当肯定列宁是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  相似文献   

7.
1947年初,中共中央还未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的口号,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杨献珍敏锐地领会了党中央的统战思想,说明对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已不能再实行“洗脸”了,而应取“杀头”办法。他指出,统一战线策略是具体的真理,不是抽象的教条,它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杨献珍同志为把党内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打倒蒋介石”的口号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上接本刊2005年第4期)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申诉的补充的第三部分,杨献珍怀着痛切的心情希望组织上重新审查关于恩格斯是否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尤其是说是在恩格斯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肯定的。杨献珍以近似于乞求的  相似文献   

9.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肇始于郭月争、于世诚分别撰写的关于哲学命题的文章。杨献珍同志明确表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原理,因而受到了攻击和诬蔑。论战发生于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学术界一些理论家为了迎合政治时局的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唯心主义印证,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并在康生、陈伯达的授意下,署名撒仁兴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把理论论争引向了对杨的政治围攻。杨因坚持真理而沦为"阶下囚",遭受了非人对待。他在漫长11年监禁放逐的岁月里依然舍生忘死地就"综合基础论"等问题进行了不懈地诉求和抗争,在狱中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遭受迫害的申诉和致中央文革专案组的抗议书等7万余言的文字。1978年后,杨被平反,但他仍不时受到部分秉承"理论权威"衣钵者的攻讦。忧愤之余,杨献珍不顾耄耋之年,身患多种疾病的状况,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深中肯綮的答辩文章,对那些伪马克思主义者予以了斥责。  相似文献   

10.
(上接本刊2005年第1期)艾思奇“两论”的发表不仅进一步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这场学术上的论争,强化为政治问题,而且向世人宣示杨献珍就是他们锁定的攻击目标。1965年5月20日艾思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容许用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来偷换革命辩证法》一文.就是明白无误地把矛头指向杨献珍等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教育战线是我们党同“四人帮”长期争夺的一条重要战线。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形势如何估计,对知识分子状况如何估计,这是事关路线、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广大革命群众认为:十七年的教育战线与其他战线一样,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始终占主导地位,教育战线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及其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步应当充分肯定。“四人帮”却完全相  相似文献   

12.
(上接本刊2007年第3期)吴江在《哲学上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文中对杨献珍的诬蔑攻击和栽赃陷害的事例,远不止杨献珍致《哲学研究》编辑部那三封信中的内容。其他比如说,1952年杨献珍提出“综合基础论”,认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必然是“综合性”的,即社会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战线是我们党同“四人帮”长期争夺的一条重要战线。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形势如何估计,对知识分子状况如何估计,这是事关路线、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广大革命群众认为:十七年的教育战线与其他战线一样,  相似文献   

14.
1981年9月20日,针对王若水的《辩证法的命运》一文,杨献珍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一期发表了《唯物论的命运》的文章,阐述了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答复了王若水在《辩证法的命运》一文所提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引用了《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地论述了战略防御原则,批判了军事冒险主义。现就这篇文章的人物分析,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文章写两个人物:一个是曹刿,一个是鲁庄公。 鲁庄公是鲁国的统治者,对军事鲁莽无知。你看,他对这场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战争,采取多么轻率的态度: “齐师伐我”,他不管自己准备如何,“将战”; “战于长勺”,他不问敌人士气盈竭,“将鼓”; “齐师败绩”,他不顾敌情真伪莫测,“将驰’。 “将战”、“将鼓”、“将驰”三个词,便把急躁冒失的鲁庄公描绘得形象、逼真。加上战前他的“小惠未遍”,“小信未孚”,不懂得取信于民,以及战后他还昏头胀脑,不知何以制胜而“问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王若水挑战的同时,通过国内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杨献珍将他过去被康生、陈伯达封杀不许发表的有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论战的文章和在狱中书写的申诉公之于世,并于1980年至1987年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了《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而战斗——三次大论战的一方论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哲学“罪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带着小学教育如何改革的问题,访问了临澧县珠日公社雨台大队小学。这所学校是一九六九年春天,雨台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发出关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伟大号召以后,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自己动手办起来的。七年来,这所学校贯彻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和方针,大破封、资、修旧教育传统,绘出了社会主义小学教育革命的新画卷。  相似文献   

18.
在沉痛悼念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日子里,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正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无限的悲痛化为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动力。毛主席给我们留下的极其宝贵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理论,永远指引着我们胜利前进的方向。毛主席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主席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在反对党内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  相似文献   

19.
8月15日《江淮学刊》(第4期)李凡夫:《坚持斗争的哲学反对矛盾融合论——评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作者指出,杨献珍同志在理论工作上的错误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长期的、一系列的。例如,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上,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杨献珍同志都有过比较严重的错误。当然,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有过错误,而是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从当前的事实来看,杨献珍同志并没有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进一步发展了他的错误。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江淮学刊》(第4期)马数鸣:《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是辩证法吗?——与杨献珍同志商榷》《江淮学刊》(第4期)李双成:《在烦琐  相似文献   

20.
在1996年3月号的《炎黄春秋》杂志上温济泽藉“纪念艾思奇逝世30周年”的名义,发表了《我所认识的艾思奇》一文.在该文的第六部分温济泽别有用心地对杨献珍进行了肆意诽谤、无端的指责!温济泽以为杨献珍已经故去,他就可以不顾事实地任意给杨献珍栽赃,殊不知杨献珍虽已作古,但历史事实俱在,历史可以作证,历史事实是不会因一个人不在人间,就可以任温济泽等人信口雌黄,颠倒黑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