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数学以其结构的严密性和揭示数量关系的深刻性而著称,但数学因其抽象难懂而使许多人望而却步。这除了学生的因素和数学学科本身的原因外,数学教师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不深、教法不当,也是导致数学教学“投入多”、“产出少”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通俗的比喻将问题讲得十分清楚,而有的教师则将十分简单的问题搞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更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能否掌握语言的艺术,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自主活动。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使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异化为应付考试的训练。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一、不能忽视教师的讲解课堂教学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后,有不少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几个问题。因此,“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教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初中基础教育,因为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学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把知识讲清楚,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不在讲得深,而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不在讲得新,而要讲究实效;不在讲得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哪些地方需要教师讲解呢?笔者认为,一是新的知识点要靠教师讲解,并考虑如何把新知识讲解准确、清楚;二是课文的重点需要教师讲解;三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需要讲解。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吃透两头,了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二、教会学生学习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  相似文献   

4.
肖绮雯 《广东教育》2002,(12):28-28
在语文教学中,训导语言思维应以口语训练为手段,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为核心,借助语文课程训练这个载体,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说,以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使其准确释放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彰显审美品味。一、当好训导语言思维的“导演”,把主角地位还给学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的思维围着老师转,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练得少。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要当好训导语言思维的“导演”,把主角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少讲,让学生多说,将课堂内容设计成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大平台,在有限的时间内,启发…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启、读、究、讲、练”教学方法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什么是“启、读、究、讲、练”呢?“启”就是启发思维,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产生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读”是学生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思考问题;“究”就是抓住教材的重点和疑点,开展议论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发现和证明新的知识和结论的活动;“讲”和“练”就是在“启”、“读”、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开展了“启、读、究、讲、练”的教学方法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启”就是启发思维。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材实际,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获得知识的思维方法。“读”是学生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思考问题。“究”就是抓住教材的重点和疑点,开展议论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发现和证明新的知识和结论的活动。“讲”和“练”就是在“启、读、究”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抓住中心问题深入分析,精讲质疑,突出关健,提示规律,使学生对教材  相似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应不断更新了。然而,从一些讲课比赛的评课或教学视导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念还比较落后,如对那些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课堂灌输、忽视启发学生思维,但只要能按照常规教学,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彻,就看作是好课;有人评课,主要看教师的“讲功”,只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讲得流利、清楚、精彩,就是好课,却不分析其讲得内容如何。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大学的教师只要在课堂上讲解清楚,声音洪亮,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满意,就是一名好教师。 有人说,在大学里不必讲教学法,更不用学习教育学,只要有学问,怎么讲全行。 也有人说,有的教师上课不拿教材与讲稿,只带一杯茶,把教材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就是一位好教师。  相似文献   

9.
论启发式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我国春秋时代的文化繁荣时期就有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倡导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认真学习达到“愤”和“悱”的心态时才为其开意,使其受到启发;举一反三,则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维而有新发现。西方的启发式教学,源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造成学生积极的思维、探索,逐步达到正确的认识。近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通过以注入式教学的批判以及教学规律和学习心理学的探索,更清楚地揭示出启发教学的特征。他们提出“用启发与说明的办法,不是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把研究过程的特点复演出来,”“以生动有力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10.
“启发”二字源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莉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求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才给予开导,教师“举一”,学生应“反三"。孔子的启发既用讲说又用提问。“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就是用问题启发。引导发问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思维的重要手段。提问可以不断地把教学引向深入,有的提问只是引起学生注意而不必回答,有的随即可答,有的得经过深入思考才行。一般地说,能够迅速、正确地回答教师问题的只是班级中个别“尖子”,而中等生、思维比较迟钝的学生有的还需要给予耐心地启发、点拨,经过一段领会、开窍的过程,才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问题”比做数学的心脏,这说明了“问题”在数学及其教学中的重要性。从逻辑上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学除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试验中,我们的初步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理解、掌握教材中和老师所讲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现有知识基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师讲得生动,可以唤起学生想象;讲得含蓄,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讲得有条理,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讲得精辟,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4.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使人的思维活动灵活。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应引起教师们的注意。有的教师强求全班学生按指定的同一方法记忆字形,并用重复抄写的方法去识记生字,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识字方法、思维方法不应是一个模式的。有一位一年级老师教生字“休”,问学生怎样记住这个字?有的说:“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木,合起来就是个休。”有的说:“单人旁一个木字。”老师启发学生:“谁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它吗?”一个学生答:“人靠在树木上。”还有的说:“身体的体字去掉一横。”这位老师鼓励了后面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他形象化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主动。例如讲《七根火柴》,教师说:“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多少话要对战友说啊。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无名战士,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教师的一番话,把学生领入了特定的情境中。他们便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方法很多,介绍两种:(1)全局性启发。教师可用启发式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这样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例如教《我的叔叔于勒》,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 ,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讲”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去“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 ,是深入学习的起步 ,思维则是释疑的手段 ,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教学中要思前顾后 ,系统地设置疑问。我概括教材内容 ,把教材分为三种情况 :一般内容的、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难度大的。备课时 ,因材设疑。对一般内容的教材…  相似文献   

17.
有人笑教师是“吃嘴饭”的,这话似乎也有道理,因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靠“讲”。讲得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学到的知识也就牢靠;讲得不好,学生都在昏昏欲睡中,还谈学什么知识。对教材透彻地了解,是讲好课的先决条件,但有的教师肚子里确实有贷,可就是讲不出来,这就与教师的语言有关了。课讲得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属于教师语言上的问题也不少。  相似文献   

18.
作文能力是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小学作文得为学生的作文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以“万丈高楼平地起”为比喻,则在于应紧紧突出四个重点,增强作文教学效果。一、加强口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与日常口语密切相关,“说”与“练”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加强口语训练就是要学生能从说准一个词到一句话,能通顺表达清楚每句话的含义。教师在小学作文基础教学中,不要追求高目标,要把字、词、句作为重点培养学生。课堂用词造句应多加强学生口语训练,多启发学生联想思路,教育学生学会思维,让学生自己把词用准,使学生掌握初步语法要领,增强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在讲课时讲得准确,条理清楚,既有重点又有系统性之外,必须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问”、“议”、“讲”、“看”、“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问,就是提问题,就是揭露矛盾。那么何时“问”、问什么才合适呢?我认为:①为了引入新课,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利用的旧知识可以问,其目的是扫清在传授新知识时遇到的障碍。②在运用实物或教具时,待学生观察后可以问,也可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个相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得清楚明白、浅显易学;而有的教师讲得杂乱繁琐、艰涩难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易化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在难度上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实现易化信息的目标,我们可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1理顺信息传递思路对苏教版中“关注癌症”一节内容,很多教师上课后,总觉得自己教得很失败———学生很难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这些教师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讲解中机械地照搬了教材中的知识编写顺序,先讲癌细胞形成、致癌因子,再讲癌细胞的特征。这种顺序对学生理解知识很不利,学生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