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中一直有一个梦,一个语文的梦,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语文的梦,如水在口,冷暖自知。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是——“文化味、语文味、儿童味、智慧味”俱全的“诗画语文”。“诗’’乃文字,“画”乃视像,“诗”与“画”的互现,或者说文字与视像的互现,是诗画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2.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3.
记得,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2008年《福建教育》第9期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刻剖析,让我开始对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坏取决于这个学生对语文悟性的高低。林语堂曾说:“一个人读书,首先要寻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够获得书中的味。”“悟”就是要帮助学生从书本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味,乃至人生之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悟性.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经常出现下述情况:有时强调“讲”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灌”;有时强调“读”的重要,于是出现“满堂读”。这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症结是什么?冒昧地说,是缺乏辩证统一的观点所致。小学语文教学违背辩证统一观点的表现较多,笔者仅从联系与发展、数量与质量、结果与过程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语文味”。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关于“语文味”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表现存“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可见,朗读是语文细酌人“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下,阅读教学步人一个新的误区:有的教者为了体现“语文味”,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不是“得意忘言”,为了体现自己不仅关注文本“说什么”,更关注“怎么说”,为了体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了体现对“形式”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8.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玲 《甘肃教育》2020,(5):144-144
都说,语文课应该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两相宜。的确,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滋养品性、浸润情感、锻造内心,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文味”都能滋养学生,并非所有的品性都趋向积极、健康、高效的一面。如果介入的时机不合适,言说方式不合适,拓展的对象不合适,反而会伤害学生们、拘囿学生们。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合适的、理性的,有分寸的取舍中,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目前,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有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人“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莫义英 《广西教育》2009,(22):56-56
唐柳燕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充满人文味和语文味,始终孕育着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双基”落实和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是她对“语文”这一学科概念的深切体会,是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注解。“双基”落实,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感交融”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演绎。  相似文献   

12.
白艳霞 《教育艺术》2008,(12):31-32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其“味”之佳法。  相似文献   

13.
好课三味     
王崧舟 《教师》2010,(27):1-1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自从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在2001年上半年正式提出了“语文味儿”这一理念后,语文味就受到我国语文教学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语文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课堂要达到“三味”,也就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语文如何践行“三味”呢?在聆听了较多的专家的课,在与同行探讨一番后,我觉得初中语文也应该践行“三味”,即“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  相似文献   

16.
夏丽 《黑河教育》2013,(4):30-30,8
语文“味”是品出来的,是在读中“烹调”出来的一道美味。每个语文教师,课前都要充分发掘文本中隐藏着的重要词语,引领学生在课堂与词“相遇”,品出文本种种“味”。一、与词相遇——咬出文本“酸”之昧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备课过程中,“品词”的问题一直萦绕着他,经过数月“煎熬”,终于挖出了一个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生态灾难”: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相似文献   

17.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  相似文献   

18.
一位“外行”关于“语文味”的质问“现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还有语文味儿吗?”在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省级研讨会的评课现场,我在台上刚刚就一节语文课做完评点,一位市教研室主任、教育学出身的特级教师起身提问。同时希望我就什么是“语文味儿”、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儿”等问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渎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的语文教学流行一个词语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就应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语文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悟语言文字,领悟作者情感,走进文章意境.如何让语文课堂呈现浓浓语文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让语文课彰显其本真的味道——真实的“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那就是本文阐述的语文“四味”,即“说味”“读味”“嚼味”和“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