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短小精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说明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对联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个盲点,鲜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联,故学生对对联知之甚少。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渗透教学,就显得十分必兽.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可以美化环境,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除了可以状物写景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臧否人物、评述事件、教育群众。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撰文谈谈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一、对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制是以汉字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在识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蒋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178-179,183
《现代汉语》与生活相结合的途径之一便是人们利用对联来进行教学。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对联中的析字、对偶来实施汉语教学,同时,让学生体会对联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搜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这段时间 ,我们都读了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随便聊聊对联…  相似文献   

9.
薛和平 《语文知识》2014,(12):41-43
对联内蕴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国粹,也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更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对联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历久不衰,既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领域是很广阔的,德育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隋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1.
对联在教学中的尝用○吕思荣(兴国县永丰乡溪小学)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在教学中的运用,大、中、...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对联教学是一个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化沟通的很好的桥梁,也是训练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一个好的途径。对联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语文能力的提高,它对于学生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语言锤炼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一以贯之,想要提高学生的属对能力,应该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语文活动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在中小学普及对联教学的中坚力量,中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对联知识的现状不容乐观,前素质教育、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学对联考试新题型的出现及高校的功用等决定了对联教学在高师中文系开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两行文字”——对联,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丛林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枝奇葩。这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正与当前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琴瑟和呜。不仅如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在中学语文试卷中时常能见到对联形式的题目,而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对联艺术,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实际行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联到底还是较为生疏的。那么如何将对联引入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17.
今天这节课本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园地一"中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根据班级的学情,我首先教学"日积月累",其内容是积累四副对联(回文联、叠字联和运用拟人手法的对联)。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  相似文献   

18.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对联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对联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对联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诵读对句中了解知识;引导学生先填补对联,后尝试创作.  相似文献   

19.
陈天波 《中学文科》2007,(12):118-1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对联,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