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静 《大理文化》2003,(1):55-56
鹤庆修志始于明代,嘉靖年间,鹤庆太守马卿(字柳泉)曾编修<鹤庆府志>2卷.至崇祯年间,又由张懋敬、史实斋增修<鹤庆府志>2卷.但都早已散失无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由鹤庆府通判佟镇主修,邹启孟、李悼云执笔修成<鹤庆府志>26卷.  相似文献   

2.
<南诏图传>(以下简称<图传>)是我国唐代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国时期编纂的地方志书.成书于公元898年(唐昭宗光化元年,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图传>为长轴卷,由图卷和传卷两部分组成.图卷长5.73米,宽3厘米,共有人物94人,传卷计2462字.现存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是研究云南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被视为"滇南瑰宝".  相似文献   

3.
"二次戡黎说"只注意到今本<竹书纪年>有文王、武王都曾戡黎的记载,却冬视了今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耆夜>武王戡黎时间的不同,清华简<耆夜>与<史记>、<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问题上仍存在尖锐矛盾.清华简<耆夜>"作"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相似文献   

4.
本事说、美刺说以及正变说是<毛诗序>吸纳<春秋>学说后的新创造.<春秋>学说对汉初<诗>学的转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诗序>表述方式与引事明诗多与<左传>相合.考察西汉学术源流,<毛诗序>当成于贯长卿之手.贯长卿之学术特征、生活时代及文献记载三者都切合<毛诗序>作者的特定条件.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7,(6)
<正>能诗善文风度翩翩的外交家徐葆光(1671-1740),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市吴中区),字亮直,号澄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史稿》称他"才品为馆阁冠"。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受赐一品官服,作为副使与正使海宝前往琉球册封尚贞王,翌年归国,著《中山传信录》。作为康熙皇帝钦点的外交官,徐葆光诗文俱佳,颇得同时代桐城派散文大师方苞的赞誉,传世著作除了《中山传信录》,还有诗集《二友  相似文献   

6.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邦炜先生从1962年发表<论宋代的官田>一文以来,迄今已在宋史领域艰辛耕耘了40多个寒暑.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宋代婚姻家族史论集>(以下简称<史论>)是其自选集之一.<史论>收录论文21篇,大致分为婚姻、妇女、家族、皇族四个部分,凡35.5万言.<史论>一书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作者从事宋史研究的轨迹.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张先生研治宋史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宋代贾昌朝本人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其出生年代及为官经历做了考证.关于<群经音辨>的成书年代,史传无载,通过对<音辨>的研读,能够推断出其成书年代当不晚于景祐四年(公元1037羊).<群经音辨>从北宋到民国时期,共有23)个版本流行,本文对不同版本做了简要的介绍,为<群经音辨>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8.
近读蔡方鹿教授新著<宋代四川理学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8月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宋代四川区域文化--理学为研究主体的专著.在作者看来,作为宋代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四川理学不仅是广义的宋代蜀学发展的高峰,亦是整个巴蜀文化发展的高峰,并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宋代理学乃至整个宋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参见<宋代四川理学研究>第28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9.
对今本<仪礼·乡饮酒>"坐捝手,遂祭酒"中"捝"字的解释,历来注释家分歧颇多.文章认为,汉代的<仪礼>写本中有"捝"和"帨"两种写法;郑玄训"捝"为"拭也"乃其假借义.郑注中作为"捝"字古文的"说"应读"始锐反",训"擦拭"义.由于"说"字的这种用法太过稀少,所以大型辞书皆未予收录,而研究者却不能不辨.  相似文献   

10.
从全部的中国礼学史着眼,隋唐礼学正处于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礼学进行整合的重要时期,<礼记正义>正是其时礼学风貌的代表作.孔颍达等人选取<礼记>及郑玄注为权威经注本,并为之撰作<正义>.在这当中,以孔颖达为典型的唐初官方学者,颇为重视北方礼学传统,强调<礼记>为三<礼>学的重心所在,并在这一基础上整合南北礼学.而融合的结果,是使得郑玄礼学体系更具义理色彩.这对唐、宋以来的官方礼学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改变了中古礼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