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3.
我学历不高,1985年省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半路出家,1984年6月由教师改行当记者,智力也平平,但自从1986年全省开始评好稿以来,几乎年年都有在省里获奖的作品。共获省广播电视系统好稿奖九篇,其中一等奖两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五篇,还有省人大、省总工会好稿奖各一篇,还荣获了市政府授予的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受到市委书记、市长公开单独表扬一次。我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原因是我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一位初学写稿的同志,给我两篇稿让我修改。一篇是写某村打50眼小压井抗旱。我知道那个村很小,已实现井电配套,怎么又打那么多小压井!他说,实际只打10眼,多写了40眼是为的容易被采用。另一篇题目是“救救猫”,一看,内容同我寄给中央报刊那篇稿基本一样。他说,你往中央发,我往省里发,互不影响。听了他的“理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各地层层举办通讯员学习班,但是讲写作技巧的多,讲职业  相似文献   

5.
1997年。是我们松藻矿务局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高产优质”的一年。全局147人在中央省市主要的“九报一刊”上发表各类新闻稿1200篇,夺得了重庆市煤炭系统的”重煤杯”新闻意赛(甲组)第一名。实现了(1995──1997年)的第二个“三连冠”。其中;各版头条115篇,在《人民日报》上搞5篇,《经济日报》上稿7篇、《工人日报》上稿72篇(各版头条25篇)、《中国青年报》上稿3篇,这在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去年,在重庆煤炭系统首届新闻论文评选中.我局有8篇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我局新闻报道工作已…  相似文献   

6.
从1986年以来,我先后有11篇作品荣获河南省好新闻奖,有20多篇作品获濮阳市广播好新闻奖。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增强创优意识,是写出好新闻的关键一环。 所谓创优意识,简言之,就是在采写新闻中,要有从自己手里出好稿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要出好稿,就要了解好稿的基本特点。我觉得好稿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重大,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二是题材  相似文献   

7.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1987年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见稿61篇,去年又见稿82篇。有的通讯员问我上稿为啥这么多,我说的一条体会是,掌握报纸特点,做到“投其所好”。我以前写稿,不大注意研究各报特点,有了素材写“通稿”,乱投一气,结果稿子写得不少,用得不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使我看到,各家报刊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和要求。作为基层通讯员,如果没有直接同报社联系的条件,应注意研究各家报  相似文献   

11.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目《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2.
我是西藏军区某旅一名士官报道员。以前与其他报道员聊天时,总听到他们一些埋怨,说自己在军报上不了稿主要是在报社没熟人、没有关系。每听到这些话,我总会为军报编辑感到愤愤不平和冤枉,因为我今年在军报发表的每一篇稿件,几乎都是自然稿,没有找任何关系,也没到北京送稿。  相似文献   

13.
在基层,经常听到一些通讯员抱怨说:而今在报纸上稿太难了,尤其是在省以上的报纸上稿更难,投几十篇才看见一二块"豆腐干"。真不知道报纸用稿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一篇合格的稿子?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稿子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父子两地书     
三年前,在武警陕两总队渭南地区支队却流传着“父与子两地书互帮互勉亲情更深”的佳话。“大军,你写的稿件为父看过后很高兴。今寄小稿一篇,也许能给你一点启发。”大军,就是我,当时在武警渭南地区支队澄城县中队服役。每当我手捧父亲发表的作品时,握笔勤耕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我的父亲罗书廷是一名中学教师。2○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打下丁坚实的文学基础,工作之余,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父亲的熏陶下,入伍一年多的我也爱上了新闻写作。起步仅一年多时间,就在《人民武警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稿3○篇。每见报一篇稿,我就要剪贴下来寄给父亲。父亲也把自己发表了的作品寄给我借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采写800多篇稿件,其中有十五篇被省、市级新闻单位评为一等奖、二等奖或好稿、优质稿。回顾十多年写稿实践,我的体会是,要想不断进取,必须坚持“四学”。  相似文献   

16.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1986年9月开始为新闻单位撰写市场信息稿件,在这段时间里有36篇稿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一些热衷于市场信息报道的同志,给我来信问我是怎样采写信息稿件的,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8.
从前,我对写稿怀有神秘感,觉得此事绝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因而,遇到好素材,不敢提笔;写出稿来,不敢邮寄。我想:自己不过才认识了几个字,就想舞文弄墨,登大雅之堂,岂不是异想天开吗? 我和妻子都在本村小学任教。1987年冬,乡妇联主任让我妻写一篇反映妇女精神风貌的小稿,妻子要求我代笔,我硬着头皮写了一篇小通讯,题目是《婆媳情深》,交给了妇联主任。谁料,县广播站、市电台相继播出了。意外的成功使我欣喜若狂,内心进发出了  相似文献   

19.
这是我在1999年8月29日写下的一篇旧稿。当时是应某刊物之约而写的,但一直未见发表。现在原放已经长逝,在我万分悲痛、思绪纷乱的时刻,谨以此稿作为我对他最深切的崇敬与怀念。沈沁汶,2005年7月7日。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6)
要善于逆向思维文/宿育海从1984年开始写稿,十多年来,我以为各大报刊写言论为主。我的第一篇见报稿《这个头带的好》就是一篇言论稿。十多年来,我写言论、杂谈、杂感、随笔三百余篇,发表在从部队到地方的几十家报刊上。要谈我写言论的一点体会,就是要善于逆向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