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文章以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灾害系统原理,构建了综合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为一体的化工污染潜在风险指数模型;建立了一整套研究区相关分析数据库,利用数字地图技术绘制专题地图;通过分析和比较研究区各县市的化工污染潜在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玉璧  张强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2013,35(9):1884-189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省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城市干旱缺水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入手,对城市干旱缺水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实现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减灾能力评价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德  景元书  祁宦 《资源科学》2015,37(4):700-709
利用1980-2012年淮北平原冬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的气象资料及其单产、种植面积和耕地面积等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连阴雨综合致灾因子,采用有序样本最优聚类方法进行致灾等级划分,综合连阴雨致灾强度、灾损率和冬小麦对连阴雨的敏感性及其抗灾能力,建立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指数(R)并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致灾等级为轻、中、重、特重4个等级,对应的阈值(D)分别为0.0D≤0.20、0.20D≤0.40、0.40D≤0.6、0.60D≤1.0。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划分为低、中、高和特高4个风险区,R对应阈值分别为R≤0.25、0.25R≤0.50、0.50R≤0.75和R0.75,其中:特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淮的阜南、颍上县内,平原中部大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中部偏北和平原东南部与江苏省接壤的小区域为中风险区,砀山和亳州北部乡镇为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7.
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鑫  甄霖  邸苏闯 《资源科学》2012,34(11):2197-2205
泾河流域是农业旱灾的多发地区,但是对该地农业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恢复和准备措施方面开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建立了1km栅格精度的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空间评估模型,并对农业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及农业承险体脆弱性进行评估,最后综合评估该地区农业旱灾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农业旱灾危险性、承险体脆弱性及风险的空间特征。本研究采用Z指数方法评估泾河流域农业旱灾致灾因子的强度,选取农作物生长季缺水率、土壤有效含水量、有效灌溉面积比及坡度4个指标评估研究区1km空间尺度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的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农业旱灾风险的高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北部,低风险区位于该地区南部,且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但不同等级风险区呈现间隔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可变模糊算法的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是农业干旱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干旱风险受随机性和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风险评价方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农业干旱风险理论,从农业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方面分析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计算大连市2000年-2007年8年的农业干旱风险指数,显示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指数高达4.7366,发生农业旱灾概率最大;然后根据干旱风险指数的结果,构建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可变模糊法对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显示大连市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易发生重度干旱。研究结论表明:本文农业干旱风险的评价方法较可行,计算结果较准确,为区域农业干旱评价提供了一种考虑多因素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青岛环湾地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1-2007年基准站和自动站降水资料,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个方面入手选择指标,构建暴雨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基于GIS对青岛环湾地区暴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绘制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1953-2007年登陆或对浙江省有重大影响的台风历史案例数据,考虑影响台风灾害损失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台风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性影响因子与承灾体脆弱性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表示承灾体暴露性影响因素与承灾体脆弱性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处理,提取主成分作为RBF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从而建立预测模型。在2006年和2007年影响浙江省的2个台风的实际预测中,主成分RBF预测能够减少台风灾害损失的误差。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实际台风灾害损失预测,有效地提高预测台风灾害损失值的可靠性,对于浙江省乃至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电网的暴雨灾害形成机制,选取临海的DEM、河网、植被、财政收入以及电网资料等数据,建立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以100 m×100 m的栅格为基本评估单元,建立各个影响因子的分布图,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权重,得到评估结果等级图。综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计算临海电网的脆弱性分布,在古城街道和大洋街道以及杜桥镇较高,而括苍镇和尤溪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重庆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下垫面情况,各区域间的特点分别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子和防御能力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应用数学方法研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防御能力等各因子及其子因子之间的权重系数,建立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模型,确定雷电灾害敏感区划等级,生成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图,提出区域性的防雷保护技术,为雷电灾害防御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雷电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1999-2013年雷电监测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分析全省雷电密度、电流强度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广东省雷电活动特征明显,规律性强,每年有数百万次雷电发生,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雷电密度分布密集,粤东和粤西分布则相对稀疏,全省平均雷电密度值为13.91次/(km2?a);电流强度则以珠三角沿海一带稍微高些,全省平均雷电流为25.29k A;时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特征,月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占总数的89.5%,时段分布则在午后至傍晚13∶00-19∶00,占总数的62.0%。通过研究发现,雷电风险与地形地貌、雷暴日、雷电密度、雷电流强度、雷电灾害、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因素,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形成相关评价指标,建立雷电风险计算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雷电风险区域等级划分,得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湛江北部为高风险区,广州、东莞南部、佛山东部为次高风险区,深圳、惠州、中山、清远南部为中风险区,粤东、粤北为低风险区,其它地区为低风险和次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4.
王一鸣 《科技通报》2021,37(3):97-103
台风暴雨型泥石流是指由台风暴雨所直接诱发的泥石流,由于其具有低频与台风暴雨期群发的特性,导致其风险防控难度大.目前国内外泥石流风险研究主要针对中、小比例尺和单沟的泥石流总体风险,很少针对单沟开展风险区划.以浙江省乐清市龙西乡仙人坦村西沟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遥感影像的泥石流危险度数值模拟开展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进而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承灾体土地利用方式,开展泥石流危险区易损度区划;最后采用灾害风险公式(R=HV)进行耦合分析,开展单沟泥石流风险区划,揭示该类泥石流风险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泥石流堆积区的两类区域,一类是沿现有沟道及两侧,一类是沿泥石流直进线路方向.将泥石流区划结果与泥石流灾害实情进行对比,认为风险区划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本文以尼尔基水利枢纽移民搬迁安置(嫩江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对其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预测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历史水旱灾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谢辉  王磊 《资源科学》2012,34(8):1526-1532
河南省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本文在1450年-1979年分区历史水旱灾年频率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由1980年-2009年数据得到的降雨量距平百分率旱年频次,以及由多年(1980年-2010年)平均汛期雨季(6月-9月)降水量和降水变率获得的综合降水量对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度,根据频率越高,危险性越大的原则.利用GIS技术,从时空尺度上对河南省干旱灾害危险性、洪水灾害危险性、水旱灾害综合危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行政区划范围内,干旱灾害危险性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平顶山市、郑州市和许昌市的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阳市和信阳市;洪水灾害危险性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平顶山市南部、漯河市南部和周口市的西南部地区、以及商丘市东南部,和开封、周口、商丘三市的交界处,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阳市的大部分地区;水旱灾害综合危险性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平顶山市,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阳市。其结果可为河南省水旱灾害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防灾减灾预案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相对风险模型评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风险,并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预判趋势.研究表明:以水体为环境受体,干旱气候灾害和人口增长这两类自然风险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风险源;沿线区域中,中亚和南亚国家处于高生态环境风险区,欧洲多数国家处于低生态环境风险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生态现代化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59—2011年柳州市气象自动观测站12月~次年3月的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影像、GPS数据以及柳州市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将柳州市雨雪冰冻灾害作为研究对象,从灾害的成因出发,选择降雪日数、日最低气温≤0℃且降水日数、地形高程等因子作为风险因子,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模型。利用3S技术,对雨雪冰冻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和评估,绘制柳州市雨雪冰冻灾害风险评估图。结果表明:融水县的杆洞乡和安太乡是柳州市雨雪冰冻灾害的高风险区,三江县和融水县的高寒山区是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环境灾害的日见频繁,对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已成为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本文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的概念及其评估的内涵予以明确界定,并高度概括出评估程序的六大步骤和四大重点。文章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旅游资源易损性和风险防治能力这3个维度精心选择了8个评估指标,并借助于量化的评估方法与模型,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八大景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作者予以详细的分析,认为克旗旅游资源所面临的干旱和虫灾风险比较突出,而地震风险较低,其综合风险在8个景区的分布可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由于风险评估能够清楚地表明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的种类与程度,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作者还进一步认为,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旅游资源的防灾保护,宜增加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应急物资的供应效率影响着救援活动的效果。本文阐述了区域灾害系统论,并从灾害的形成机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入手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震后应急物资的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