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由《中庸》首推"诚"的思想,并开篇就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之后的儒家哲学中将"性"视为道德创造之源,同时也是宇宙创造之源,是道德形上学的根据。而"诚"作为天道,亦表现出沟通天人的深刻内涵。对此,北宋理学家张载曾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由此表达出"性"与"诚"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以"性体"与"诚体"对性和诚也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深化。所以,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是更深刻理解、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智慧是关于性与天道的学问。智慧的历史不同于逻辑的历史,智慧惟有在生命历史之中方可呈现,因为智慧产生于哲学家在当下生命遭遇之中,对其"安身立命"出路的寻求,并在此基础上,上达为关于性与天道的形上思考。  相似文献   

4.
北宋仁宗庆历前后,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论"道"的高潮,其中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是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欧阳修对于这一问题也有自己系统的观点,表现出了他以人为本的学术倾向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同时也暴露了当时绝大多数庆历学者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不足,但欧阳修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理论对中国散文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正>林桂榛博士《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一书是在其同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全书分三章,各论孔、孟、荀"性与天道"论,每章四节,共十二节,另有附录材料若干,四十余万字,体例简美,脉络清晰。是书实非"稻粱谋"的应景之作,乃作者近十年来苦心孤诣、匠心独运所得,创见迭出,堪为"六经责我开生面"之作。作者素以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勉励自己,学术成绩斐  相似文献   

6.
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兼及儒家对于王道起源的认识,对刘泽华先生提出的"王体道"、"道由王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王道是儒家一贯的仁政主张,即孟子所说的以仁政统一天下、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董仲舒认为王道起源于天道,天道是本质是《春秋繁露》中反复论说的"仁"的精神,而"仁"与"民意"、"民心"密不可分,因此,君主须仿效天道以行政事,"保民而王"才会持久地拥有王权并使之具有合法性。据此可以认为,对"王体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王体会天道、效法天道,而不是道出于王,王占有道。  相似文献   

7.
哲学不同于具体学科,不是在求分别的真理,而是要求"穷通",把握关于性与天道的真理性认识,即智慧。哲学、科学、道德以及全部人类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探讨人的问题,是为了使人成为自由的人、觉悟的人。  相似文献   

8.
性与天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们的贯通也是中国哲学的主题之一。由于新儒家预设了主客二元分立,在这个问题上就陷入近代形而上学的困境之中。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着手,儒学就可以被视为根本没有预设主客二元对立,或者说它根本没有所谓主观的进路或客观的进路,因此也就没有性与天道二分之说。  相似文献   

9.
自然意义的天道是恒常而不可变更的,社会意义的天道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神性意义的天道则具有永恒性、主宰性。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天道观虽有其变化的一面,但其核心始终是"仁义礼智,天道在人"的观念。从西方思想文化来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是其神论。大体上说来,西方神论的历史演变是从古希腊的多元神论开始,经过理性思辨的上帝观的洗礼,并与希伯来惟信传统的上帝观相结合,终而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观。中西天道观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10.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普遍而紧密的联系.其目的是"以道揆事",即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会于《尚书》,通过解释《尚书》来介入政治实践,达到推动变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黄帝四经》中"圣人"、"圣王"和"君主"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君主"行事有合不合于"天道"的区别,合于"天道"则可立为"圣王",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三者才有其共通性。《黄帝四经》的圣人观体现为"圣人"处处与"天道"精神相契合,能使"天下可一"者才称之为"圣王"。  相似文献   

13.
孔子礼学合理性基础何在?揆诸先秦史料可知,"礼坏乐崩"的时局背景是孔子礼学诞生之时代要求;援"仁"入"礼"是孔子对周礼的合理改造;"性与天道"则成为孔子礼学得以最终建构的双重理据。  相似文献   

14.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是儒家的道德哲学范畴.北宋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家的主要奠基人--程颐和程颢,其关于天道,人道以及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诚".他们认为"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是人伦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今天,研究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21世纪社会文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画工致、细腻、色彩艳丽、重形似,但不失其"意",是院体花鸟画的高峰。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画所特有的写意性是绘画历史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产物。正确认知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画的写意性,有利于全面把握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画的风格。正确认知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画的写意性,有利于辨别现代花鸟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围绕"道"这一中心,王安石建立了由道、五行、万物等组成的彝伦有序的天道与由圣人和君王、五事、八政、至天下万民的人道同构的宇宙秩序。基于此,王安石论性与情,认为"天地无所劳于万物,而万物各得其性",性不可以善恶言,有情然后才有善恶显现。此外,王安石十分推崇圣人。圣人叙教天道、因变制法、修身为己,起到了沟通天人的作用。王安石对于道论与人论的思考所体现出来的理性、中正、平和以及去神秘化色彩,正是儒家理性主义精神的发扬,同时也是宋明理学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天道”而言,应该含有“天”和“道”两方面的内容。“性与天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是反映“天道”的,“天道”通过“性”表现出来。这一思想应该说体现的是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北宋山水与巴比松画派时间相隔七百多年,发生地域距离遥远.基于在自然风景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领域里,北宋山水与巴比松画派在各自所处的中、西方美术史中都是"写实"性的代表,并且两者都对自然风景给予热切关注,然而,由于时代、文化等特点的不同,画家的审美倾向及作品呈现面貌也迥然不同,北宋山水传递出"物"境的美,巴比松画派强调对自然风景"物"的真挚情感.北宋山水与巴比松画派是两种文化的载体,比较两者的差异、探究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写实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开拓新路的征程中理论意义上的探索,同时也是绘画主体与时代关系的新认识,有利于当今东西方文化互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万物皆备于我”,是孟子性善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朴素的天道自然色彩,它上与天道相关,下与万物相联.“天”乃自然之天,它客观存在,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此之所谓“善”.人与物是天道自然之一体,而受日趋于善之大道所制约,故人与物之性不能背离天道自然之性,即趋善之性.如是,则人与物固有相通之理,人性之善必通过与具体物之交往而表现,而充盈;离开具体物则其善性不显,更无善性可言.故“万物皆备于我”者,谓我与万物之情理本皆相通,据此情理则可得进退、行藏之宜.孟子并由此而引申其王道教化的主张,于是始带有政治、道德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0.
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画工致、细腻、色彩艳丽、重形似,但不失其“意”,是院体花鸟画的高峰。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画的写意性有其历史承传性,重写生的绘画观念是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绘画写意性存在的客观基础。线条与色彩是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绘画写意性存在的载体。工具材料是北宋前期院体花鸟绘画写意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