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促使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指出中国古代藏书楼文化到近代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演变,实际上是一种由私有垄断文化向阶级专享文化、服务大众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近代化运动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是人类的老师。这话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图书馆就该是人类老师的总汇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和发展,的确是借助了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书斋里孕育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性文件也都出自近代图书馆的“西学”。其实这么说并未夸大,马克思建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不也曾踏破了图书馆的地板吗?从另一个角度说,又是近代化运动推动了近代图书馆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化指的是中国人民通过自觉奋斗 ,创造出有利于在近代世界潮流中生存下去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要素。近代中国历史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近代化运动 ,即清政府领导的近代化运动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运动与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 ,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 ,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体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一直是历代哲学家广泛探讨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之中。“体用”范畴在传统哲学中经历了长期的争辩、发展,在近代哲学中,“体用”范畴逐渐从本体论向价值观嬗变,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对鸦片战争至维新变法60年间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它汇聚了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力,开始了从外购船炮向自制船炮的重大转折,在物质技术层面上,完成了由“师夷智造炮制船”的理性选择向文化重构实践的飞跃,成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开路先锋。其历史地位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文化已经不是“西学东渐”,而是如洪水猛兽般地涌入中华大地。但是近代化的图书馆传入和实践于中国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到清亡时近代化的图书馆才兴起。文章简要叙述了清末近代化图书馆在中国兴起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改革驱动了由传统向近代化变革的中国近代教育,开始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儿童为中心”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因受中国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及教法本身的制约和影响,教法改革呈现出繁荣与繁乱杂糅的势态。这些经验及教训能为当今各类学校正在进行的教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其中包含着历代图书馆人的艰辛。中国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古代藏书楼的长处,勾勒出了未来图书馆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跃进,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法律教育文化观念的变革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片面走向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问题 ,必然要了解什么是近代化及中国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这是一个前提。一、对于近代化概念的理解及中国近代化的起始。“近代化”一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概念。“在世界历史范围内 ,近代化 (亦称现代化 )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尚未完结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普通的历史现象”。① 在近代化模式上 ,世界各国因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的不同而大体上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即内源性近代化和外源性近代化。例如英国就是典型性的内源性近代化国家 ,它是通过自身的工业革命完成近代化进程的 …  相似文献   

11.
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传播者被植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诸多碰撞、冲突和调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闽地乡民铁路利权观念转变、铁路沿线乡民筑路态度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三方面来探讨漳厦铁路对近代闽南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3.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冲突的产物,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为寻求中国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和关于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思想,较成功地指导了早期工业化运动,也是政治变革的先声。“中体西用”思想为文化、教育、思维观念近代化创造了契机,促使了持续变革开放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新视角,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一、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又称近代化,它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为主要标志。从过程上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末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播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载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文化传播媒介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如新闻、出版、报刊逐步向近代化转变;教育从科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成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知识分子从传统的帝师王佐的官僚阶层转变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近代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长沙作为内陆城市,城市近代化的起步虽然晚于东南沿海各省和一些内陆城市,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强烈刺激下,湖南由最保守的省份一变而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迅速兴起,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在城市近代化的影响之下,长沙都市文化也由保守趋向激进,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了长沙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尽管其中也有激进和保守的文化较量,但总的发展是激进战胜保守,形成与城市近代化相向而行,互相推进的文化氛围,不断推动着城市社会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代图书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自20世纪80年代队来,学术界,尤其是图书馆学界,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给予更多的关注,推出了一批批研究成果。文章从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概况、近代图书馆兴起与发展的历史条件、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图书馆、近代人物与近代图书馆、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评价等6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