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就是人们受语言符号刺激产生的一种直觉。他认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沔尊先生认为:“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语感是言语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一、语文教育进行语感培育的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里讲语文教…  相似文献   

2.
“语感”这一概念始于夏丐尊先生,20世纪20年代,他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写到:“一般作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在此基础上将语感定义为“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可以通过语感判断隋感,判断语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最早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他把语感定义为对于“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展到“语言文字”,基本见解和夏先生一致。叶先生明确把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灵敏的感觉”称为“语感”,并指出获得语感的途径。吕叔湘先生于1984年又把语感看成是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语感训练的重要方式○陈英(南昌铁路一小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如果把“语感”同生活中熟知的“乐感”、“水感”、“...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语感”呢?概括地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这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听讲或阅读来提高。我国教育家夏尊先生曾指出:“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学习语言绝对是一个渐悟而非顿悟的过程,语感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要靠长期的语文历练。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让…  相似文献   

6.
李喜碧 《新课程研究》2009,(12):132-133
何为“语感”?语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人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则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专家王尚文同样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7.
何为“语感”?语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人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则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专家王尚文同样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8.
语感,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由小单位到大领域,可分为三个层面: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对言语生活的感受;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因此,语感培养与训练,应在三个层面上既齐头并进又相辅相成地展开。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这是语感的经典性意义,也是语感的最基本层次,如最早夏尊先生所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言语的敏感”,叶圣陶先生所说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等等。这个层次上的语感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感的对象以字词句为基本单位,尤以词语为要。2.语感的结果是获得具体、鲜明乃至丰富、深刻的表象或形象。“见了‘…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训练是感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因此,我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不仅要在阅读中加强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也要加强语感的训练。”下面谈一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李喜碧 《新课程研究》2009,(11):185-185,188
何为“语感”?语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有人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专家王尚文同样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去训练呢?  相似文献   

11.
何谓语感?叶圣陶认为:“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就是语感。”即他说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这样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说明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说明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感训练,是眼下的热门话题,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一方面,是专家大力提倡。比如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乃一方面,许多语文教师觉得语感这东西有点玄乎,实际教学中操作起来有困难。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则说:“传统的语言学便对语言学家施加了一个重要的限制:无论如何不要涉入‘语感’的沼泽,因为‘语感’是捉摸不到的。”很长时间来,词典包括语言学辞典上找不到“语感”这一条。要使语感…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语感品质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目标。叶圣陶先生认为 :“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 ,通常叫做语感。”他说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 ,得到真实的经验 ,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 ,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从阅读教学操作的层面上看 ,笔者以为有以下一些基本策略。一、诵读感悟诵读的过程 ,就是要学生和语文课文“亲密接触”的过程 ,实际上是与课文…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是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语感的概念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描述: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丏尊先生也曾提出对于文字应  相似文献   

18.
语感 ,由浅而深 ,由小到大 ,可分为三个层次 :表层 ,对语言文字的感觉 ;中层 ,对言语生活的感受 ;深层 ,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因此 ,语感训练 ,既要循序渐进 ,又要突出重点 ,适度交叉。一、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这是语感的经典性含义 ,也是语感的最基本层次 ,如最早夏 尊先生所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 ;郭沫若先生所说“对于言语的敏感” ;叶圣陶先生所说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等等。这个层次上的语感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感的对象以字词句为基本单位 ,尤以词语为要。 2、语感的结果是获得具体、鲜明甚至丰富、深刻的表象或形象 :…  相似文献   

19.
语感,简言之即是对语言文字具有正确、丰富、灵敏的感受力,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的磨炼。”(夏丐尊、叶圣陶语)语文前辈对此多有论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锐敏感觉。”吕叔湘先生则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最近几年语文教学同仁对语感训练备加重视,对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作  相似文献   

20.
楼彦彬 《学语文》2008,(3):11-12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巾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况,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那么,怎样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